理想汽车全是新能源的吗

一、先给答案:理想汽车 100% 是新能源,但分两种技术路线

打开理想汽车官网你会发现,在售车型分为两大阵营:以 L 系列为主的增程式电动车,和以 MEGA 为代表的高压纯电动车。这两类车型均符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定义,能享受新能源牌照、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支持。

但要注意一个关键区别:增程式能加油发电,纯电只能充电。这两种路线的存在,恰恰是理想汽车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

理想汽车全是新能源的吗-有驾

二、增程式:被误解的 "新能源优等生"

1. 不是 "油电混动",是 "自带充电宝的电动车"

很多人误以为增程式是传统混动,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传统混动(PHEV):发动机和电机可同时驱动车轮,高速时发动机直驱

理想增程式:1.5T 四缸增程器只负责发电,全程由双电机驱动车轮

简单说,增程车的驾驶体验和纯电车完全一致 —— 没有换挡顿挫,市区行驶噪音≤50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环境),但它解决了纯电最大的痛点:续航焦虑。理想 L9 的 CLTC 综合续航达 1421 公里,即便没电加油,10 分钟就能补能继续出发。

2. 政策认账,用户用着香

我国明确将增程式归为插电式混动(PHEV)类别,享受新能源政策。更关键的是用户数据:某理想 L9 车主一年开 10 万公里,65% 里程用纯电,仅 35% 需加油;北京用户年均纯电行驶占比更是高达 76%。

这种 "城市用电(每公里成本 0.1 元),长途用油" 的模式,完美匹配中国家庭场景。李想曾算过一笔账:家庭年行驶 2 万公里,增程车比同级别燃油车每年省出一台 iPhone Pro Max 的钱。

三、纯电:迟到但硬核的 "技术补课"

2023 年理想 MEGA 的推出,标志着其正式进军纯电赛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理想的纯电布局早在 2017 年就已启动 —— 当时还叫 "车和家" 的团队,曾开发出续航 400 公里的纯电 MPV D01,可惜因资金问题夭折。

1. 一出手就是 "快充王"

理想 MEGA 搭载的麒麟 5C 电池,实现了 "充电 12 分钟续航 500 公里" 的突破。这个数据背后是 1000 名工程师 1800 天的攻关:2018 年就开始研发快充技术,从 2.2C 到 5C,终于解决了纯电高速补能的核心痛点。

对比行业标杆:特斯拉 V3 超充 15 分钟续航 250 公里,保时捷 Taycan4 分钟续航 100 公里,理想 MEGA 的快充效率堪称 "碾压级"。

2. 增程与纯电的 "双轮战略"

理想的逻辑很清晰:

增程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让家庭用户摆脱充电焦虑,放心选择新能源

纯电解决 "好不好" 的问题:当电池技术成熟、充电网络完善后,提供更极致的电驱体验

就像电池负责人柳志民说的:"不是越早做纯电越好,要等天时地利人和,推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四、为什么理想执着于 "两条腿走路"?

答案藏在用户场景里。2016 年李想在白板上写下增程战略时,就明确了核心目标:纯电续航超 150 公里覆盖城市通勤,增程器解决长途需求。

1. 算清经济账:增程比混动更划算

理想曾做过全生命周期测算:假设车开 30 万公里,DHT 混动在高速场景能省 3% 油耗,但因增加离合器等部件,购车成本高 700 元,还损失了纯电的静谧性。而增程车既保留电驱体验,又无需额外支出。

2. 赌对技术进化:增程器不是 "落后技术"

理想的 1.5T 增程器热效率达 40.5%,通过原子级静音优化,工作时车内噪声与纯电模式仅差 1 分贝。从理想 ONE 的三缸到 L 系列的四缸,增程器已经迭代两代,能耗降低 20%。

五、总结:理想的新能源,是 "用户导向" 的产物

回到开头的问题:理想汽车不仅全是新能源,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线 —— 用增程降低新能源购车门槛,用纯电抢占技术制高点。

对家庭用户来说,纠结 "增程还是纯电" 不如看自身场景:

没有家充桩、常跑长途→选 L 系列增程

家充便利、主要市区代步→等理想纯电 SUV(据传 2025 年发布)

毕竟新能源的核心是 "替代燃油车",而理想用两种技术,都做到了让用户 "用得爽、不焦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