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阳光刺眼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新车独有的皮革与塑料混合的气味。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下定决心,要拥抱电动化的未来,为自己添置一辆新能源汽车。我的选择范围很窄,10w预算是根无情的标尺,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两款车之间:一款是998比亚迪的入门级秦,另一款,则是当时风头正劲、以极致性价比著称的哪吒V。
哪吒V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7.6万元人民币的标价,对于当时的我这么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触手可及的梦想。它空间不小,续航够用,设计也算时髦。在那个时间点,它看起来像是一个聪明、务实的选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在各大汽车论坛里潜水,翻遍了所有的评测视频,心里那杆秤,已经无可救药地偏向了哪吒。
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了。第二天当我去提车的时,语气里难免带了一丝即将成为车主的兴奋:你好,我确定了,就那台7.6万的哪吒V。销售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一个略带歉意的声音:先生,是这样的,如果您现在就要提现车的话,价格需要加1000块。
这个数字不大,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它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我所有的期待和兴奋。我感到一种被愚弄的愤怒,一种在交易最后关头被摆了一道的屈辱。这无关乎钱的多少,而关乎原则和尊重。所有的好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怒火中烧的我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我掉转方向,直接开进了隔壁的比亚迪4S店。一个小时后,我刷了卡,签了合同。那是一次典型的赌气式消费,一次由1000块钱引发的意外转向。
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坐在书桌前,看着手机上铺天盖地关于哪吒汽车申请破产、车主APP断网、工厂停摆的新闻时,当年那股无名火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后怕与庆幸。我开始意识到,那个销售的临时加价,或许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幸运的意外。
一个微不足道的1000元,背后竟是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一边是走向全球霸主的康庄大道,另一边是通往万劫不复的破产深渊。我当年躲过的,不是一次糟糕的购车体验,而是一个重达1.5吨、随时可能变砖的巨大麻烦。那个看似偶然的1000元,其实并非偶然。它就像一道微小的裂缝,透过它,可以窥见哪吒汽车这座大厦从内部开始腐朽、最终轰然倒塌的全过程。一个健康、自信、拥有强大供应链和清晰定价策略的公司,绝不会在临门一脚时,为了区区1000元而冒着失去客户的风险。这种行为背后,是巨大的财务压力和运营混乱的冰山一角。
要理解哪吒的崩塌,我们必须先回到它最辉煌的时刻。哪吒汽车的前身——合众新能源,于2014年在浙江桐乡由新能源行业老兵方运舟创立。在蔚小理激战正酣,用高举高打的智能化和豪华体验争夺一线城市中产阶级时,哪吒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它的战略非常明确:避开锋芒,立足于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和B端的网约车市场,用销量说话。2018年,首款车型哪吒N01问世,主攻的便是出行市场。随后推出的哪吒U和哪吒V,更是将这套B端+低端的打法发挥到了极致 。哪吒V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不俗的空间,迅速成为二三线城市和网约车市场的宠儿。
这套战术在初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哪吒汽车的崛起,离不开其独特的地方合作策略。从浙江桐乡起步,到江西宜春获取资金和材料,再到广西南宁打造东南亚出口基地,三地国资的加持为哪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
真正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的,是2022年。
这一年,哪吒汽车仿佛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黑马,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向顶峰。全年交付量飙升至15.2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18%。这个数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把所有新势力同行都甩在了身后:当年理想汽车交付13.3万辆,蔚来12.2万辆,小鹏12万辆 。哪吒汽车,这个一直以来声量不大的小透明,一夜之间加冕为王,成为首家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造车新势力。
那时的哪吒,风光无限。然而,这顶用巨额亏损换来的王冠,从一开始就摇摇欲坠。哪吒的2022年销冠,是一场付出惨重代价的胜利。它的成功并非源于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或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而是建立在一个极度脆弱的商业模式之上:用高昂的亏损换取高销量。这个模式的命门在于,其目标客户群体是像我这样的市场上最价格敏感、品牌忠诚度最低的一群人。我今天可以因为便宜买哪吒,明天就能因为比亚迪海鸥更便宜而转身离去。因此,这个销量冠军的宝座,与其说是市场领导力的体现,不如说是哪吒烧钱换市场意愿的体现。每一辆车的售出,都在加速消耗着公司的现金流,让它离破产的悬崖更近一步。
销量榜首的香槟泡沫尚未散尽,财务报表的残酷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王冠虽美,但如果宝座是由债务堆砌而成,那么跌落只是时间问题。在2022年那些庆祝的头条新闻背后,一个财务上的恶性肿瘤正在哪吒汽车内部疯狂扩散。
财务深渊
哪吒汽车曾多次尝试冲击IPO,其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为我们揭开了它光鲜外表下的惊人疮疤 。数据是冰冷且不容辩驳的:
惊人的亏损: 2021年,公司净亏损48.4亿元;2022年,在销量登顶的辉煌之年,亏损额扩大至66.66亿元;到了2023年,亏损进一步攀升至68.67亿元。三年时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超过183亿元人民币 6。
死亡螺旋: 比净亏损更可怕的,是毛利率。毛利率反映了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即卖出产品能否覆盖其生产成本。2021年至2023年,哪吒汽车的毛利率虽然从-34.4%改善至-14.9%,但始终为负数 8。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在不计算研发、营销、管理等费用的情况下,公司就已经亏损了售价的14.9%。这正是业界所说的卖一辆亏一辆的死亡模式 。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每卖出一辆车都要亏损数万元 。
即便在销量达到顶峰的2022年,亏损也在同步加速扩大,毛利率深陷泥潭。这是一种典型的无利润增长,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
一个没有灵魂的品牌
财务上的窟窿源于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败: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哪吒汽车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清晰、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当我们提起新能源汽车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清晰的标签:蔚来代表着极致的服务和换电体系;小鹏是智能驾驶和科技感的代名词;理想则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成功定义了奶爸车。后来的零跑,也通过为人民造豪车的口号和全栈自研的形象,树立了高性价比的标签。
而哪吒呢?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里,它要么是一片空白,要么就与廉价、网约车等标签深度绑定。这种品牌形象的缺失是致命的。它导致了哪吒品牌向上的战略举措,定位更高的哪吒S和跑车哪吒GT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消费者无法说服自己为一个主打廉价的品牌支付高溢价。当高端市场无法突破,低端市场又面临比亚迪等巨头的残酷挤压时,哪吒的生存空间被迅速蚕食。
CEO的忏悔与投资人的怒火
危机的信号,公司管理层并非毫无察觉。2024年初,时任CEO张勇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一篇罪己诏的,公开承认了公司在2023年犯下的五大错误:
新老产品切换节奏混乱;
新产品上市定价过高,错失先机;
大幅调低亏损产品线的产量;
传播方式老旧,有好东西说不出去;
营销总部管理软弱 。
这番坦诚的反思,震惊了业界,也暴露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也导致了重要的投资方也失去了耐心。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作为哪吒汽车的重要股东,多次公开表达不满。他亲自跑到哪吒工厂,怒怼管理层什么都不明白,并要求他们学学雷军。周鸿祎的愤怒不难理解,根据360集团的财报,对哪吒汽车的投资亏损,是导致360集团从盈利转为连续亏损的元凶之一,仅2023年,这项投资就带来了6.87亿元的亏损。
哪吒的失败并非一系列孤立的错误,而是一个环环相扣、自我强化的战略失败闭环。从最初选择低端市场切入开始,就为品牌打上了廉价的烙印。这个烙印使得推出高价车型以实现盈利的计划举步维艰。向上失败,又使它被迫困在持续亏损的低端市场无法自拔。持续的巨额亏损,则彻底摧毁了投资人的信心,堵死了通过IPO上市融资的最后一条生路。每一步的失败,都关上了另一扇逃生的大门,最终将哪吒汽车逼入了无路可走的绝境。
当资金链断裂时,企业的崩溃不会是线性的,而是一场突如其来、摧枯拉朽的雪崩。对于哪吒汽车而言,过去几年缓慢的战略腐蚀,在2023年后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公开、混乱且波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巨大灾难。
销量断崖下跌: 2023年,当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竞争对手的销量均在增长时,哪吒汽车的销量却同比下滑16.2%,全年仅交付约12.7万辆。进入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销量锐减近半 。到了2025年1月,其国内零售量仅为110辆,几乎归零。
工厂沉寂: 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线陷入了死寂。据报道,哪吒位于桐乡、南宁、宜春的三大国内工厂先后停摆,工厂大门紧闭,一停就是数月。生产的停滞,是企业失去造血能力最直观的信号。
断网: 对车主而言,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云端。2025年4月及之后,全国多地哪吒汽车的APP服务突然中断 。智能化在此时成了一场灾难。蓝牙钥匙失效,APP远程控制失灵,导航定位丢失,甚至连车门都无法打开 。一辆标榜智能的汽车,在服务器关闭的那一刻,瞬间退化成了一块沉重的铁疙瘩。
代价: 企业的倒下,砸伤的是每一个环节上的人。
供应商: 大量供应商因被拖欠货款而将哪吒告上法庭,导致公司高达34.45亿元的股权被冻结 。哪吒曾试图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自救,与134家供应商达成了超20亿元的协议,但这终究是杯水车薪,计划最终失败。
经销商: 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聚集在哪吒桐乡工厂门口维权,他们拉起横幅,要求赔偿运营损失、返还补贴,并恢复售后服务体系。
员工: 裁员、降薪、欠薪的消息不绝于耳。员工们自发建立维权群,在社交媒体上讨薪 。最终,矛盾激化到员工围堵董事长办公室,要求发放被拖欠的工资。
终章,破产: 2025年5月,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债权人申请破产审查,这标志着故事走到了终点。在破产重整时,公司资产合计213.66亿元,而负债高达184.35亿元,早已资不抵债。
如今,哪吒汽车正在破产重整的泥潭中挣扎,前途未卜。而那十几万已经售出的哪吒汽车,它们的车主们,则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未来:一个已经死亡的品牌,其软件系统失去OTA升级是必然的 ,然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能否得到保障,会不会再一次打不开车门?这些都成了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至今都不知道当年那个哪吒销售的名字。但如果可以,我真想找到他,给他寄去一张感谢卡。那1000元的临时加价,现在看来不是一次冒犯,而是我这辈子得到过的最好的购车建议。在这场刺刀见红的电动汽车革命中,你买的从来不只是一辆车,更是对它背后那家公司未来生死存亡的一场豪赌。
我很庆幸,我站在了赢家一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