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更名“辅助驾驶”:从技术命名到安全责任的行业示范

2025年5月4日,小米汽车悄然完成了一项关键调整:其主力车型SU7的智能驾驶功能命名体系全面更新,“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升级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看似简单的措辞变更,实则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对技术规范与安全责任的深刻思考,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小米SU7更名“辅助驾驶”:从技术命名到安全责任的行业示范-有驾

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名称往往直接影响用户对功能的认知。此前,小米SU7使用的“智驾”一词,虽简洁易记,但易引发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误解。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智能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级,其中L2级及以下属于“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车辆;而L3级及以上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允许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脱离驾驶任务。

此次更名后,小米明确将功能限定在“辅助”范畴。例如,“小米辅助驾驶Pro”支持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而“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虽升级至车位到车位的导航辅助,但仍需驾驶员保持注意力。这一调整与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的命名逻辑一致,均通过“辅助”前缀明确技术定位,避免用户过度依赖技术。

尽管命名调整后强调“辅助”,但小米SU7的辅助驾驶技术能力并未缩水。以“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为例,其核心亮点包括:

  1. 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通过单一神经网络实现感知、决策、规划一体化,减少信息传输误差,提升复杂场景应对能力;

  2. 全场景覆盖:支持从出发地车位到目的地车位的全程辅助驾驶,包括ETC/闸机通行、窄路/环岛自动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功能;

  3. VLM视觉语言大模型:通过语音和文字与驾驶者交互,增强对施工路段、行人横穿等突发场景的决策能力。

不过,小米亦明确表示,辅助驾驶功能无法应对所有突发情况。例如,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下,驾驶员仍需随时接管车辆。这一技术边界的清晰化,既是对用户安全的保障,也是对行业规范的响应。

小米汽车的更名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趋势的缩影。2025年4月1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智能驾驶功能,需在产品说明中清晰标注技术等级和功能边界。此外,华为近期联合11家车企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呼吁全行业“实事求是宣传技术能力,避免误导用户”。

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的调整具有双重意义:

  1. 合规性:更名后的命名体系完全符合工信部要求,避免因宣传不当引发法律风险;

  2. 用户教育:通过名称调整,小米向用户传递了“技术为辅、人为主导”的安全理念,减少因误解导致的误操作。

    在更名同时,小米汽车推出“5月限时购车权益”:

  • 硬件升级:赠送价值8000元的Nappa真皮座椅;

  • 软件权益:提供“小米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

小米SU7更名“辅助驾驶”:从技术命名到安全责任的行业示范-有驾

这一策略既强化了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又通过权益绑定提升产品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000台,SU7车型连续两月蝉联20万-30万元纯电轿车市场销量冠军。更名后,消费者对技术边界的清晰认知或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尽管自动驾驶是行业终极目标,但当前技术仍局限于特定场景(如高速、封闭园区)。短期内,辅助驾驶仍是市场主流。小米汽车通过更名与技术升级,既满足了用户对便捷性的需求,又坚守了安全底线。

未来,随着传感器成本下降、算法优化,辅助驾驶功能将进一步普及。但无论如何进化,企业均需牢记: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人车共驾”,而非“机器代人”。小米汽车的更名,或许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小米SU7更名“辅助驾驶”:从技术命名到安全责任的行业示范-有驾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小米SU7的命名调整看似微小,实则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行业规范的响应,更是对用户安全的承诺。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唯有以严谨的态度定义技术边界,以敬畏之心对待安全责任,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