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日产最近的情况,真是让人觉得靠,这车厂还能不能好好干了。从2024年4月到9月,亏了2219亿日元,这个数字听上去有点虚,实际轮到自己算一算,差不多每分钟都在掉钱。比去年同期还好一点?不,这才是真正的惨,毕竟去年还能盈利。用行业内部话说,这是十年来最惨的一次亏损,别说还没复苏好吗。
这个亏钱的情况,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市场都不给力——就拿美国来说,说是市场淡,实际情况是工厂开工不足。公司内部人反映,美国工厂只开了大概57%,中国这边更糟,只有45%,日本本土的也差不多50%多一点。你想想,一半机器都挑着灰尘,说明卖车遇到了硬骨头。为什么燃油车就卖不好?你说是贵?或者是消费者转向电动车?也没错,但其实还有个更根本的问题:产品不够innovative。
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的车型销量还可以,最近几年保持不到70%的利用率,怎么找都找不到超级爆款,新能源车型和合资品牌拼得你死我活,日产这边是不是太稳了点?这煤气用完了还得借钱。公司现在卖掉了横滨的总部,价格970亿日元。你说奇怪不?原本的门面,突然变成了现金流入渠道。有人说,这意味着放弃面子,但实际上公司要活命,面子能吃饭吗?这中间其实还有个逻辑:等于变相把总部出租出去,换点快钱。
这么样一来,裁员也变得不得不做。公司起先裁了九千人,结果后来还得再裁一万六千人,总共两万人,占了员工总数的15%左右。你说这公司在拼命吗?市场变化太快,原本想着节省开支,结果越省越难,反而越陷越深。每次裁员,总有人说都是救命的措施,但究竟是不是?这真让我疑惑:裁完了,底气就更不足了。
内田诚的辞职,也算是火上浇油。他本打算跳槽到合资或其他公司,但一切都没成。合并失败,早已有迹象:两边技术路线,品牌定位,早已剑拔弩张,不像表面看得那么和谐。有趣的是,这也是理性的结果——你想想,要是在公司内部落实合并,貌似是救命稻草,但实际上,俩人打架比你死我活还厉害。
我还特意翻了下资料,看到日产在往撤退边缘走:把在印度和阿根廷的工厂逐渐砍掉。它以前算是全球扩张的典范,工厂一座接一座,可现在反而要收缩。不是不想做,而是撑不住——核心市场表现差,原来拼命拓市场,结果变成守住老本。这些决定,真让人琢磨:是不是战略错了?还是说,只不过是公司太困了。
这段时间,同行业的对比让我有点酸。丰田靠混动车支撑住销量,本田通过合作赚点市场份额。日产呢?在中国和美国被比亚迪、特斯拉抛得远远的。为什么?没细想过,但可能就是产品慢、技术落后、也是个省钱派。记得有朋友说:日产的电动车还不够好,缺少那种爆发力。我其实也觉得,光靠省成本,想拼市场,太容易被追上。
还有个细节,或许听起来怪怪的。我刚才翻了相册,看到以前的照片:日产的展车库里摆满了无聊的电动车,而那时还热衷于传统燃油车的改良版。今天来看,燃油车倒是要开始退场了,但它的遗存还在那个仓库。这个转变,真是慌乱中的混乱。
我一直在想,这个行业能走到今天,真不是经验不足的公司能扛得住。毕竟,全球趋势指向新能源,但谁能保证不晚点转型?尤其是像日产,走得太慢了点。时间线也很清楚:社长在2024年3月下台,裁员行动持续到2025年11月,还没有明显改善工厂利用率。就是说,内耗还在继续,出路在哪?这个问题,可能比今年业绩差还要琢磨。
你是不是觉得,车企的命运其实很像人——都想健康长寿,但总是被环境折腾得晕头转向?或者只是我太喜欢靠猜测了,不知道你怎么看。
这 真实的行业迷局里,有没有哪家车企能破局?还是说,大家都在为生存而拼命,最后都得边跑边捡自己掉的肉?这点我真想听听你的看法。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