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发生在英国的事儿,在咱们国内的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是这样的,英国政府最近大手一挥,宣布要拿出来6.5亿英镑,也就是差不多60亿人民币,来补贴大家买电动汽车。
听起来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事,政府出钱帮你换新车,多美啊。
可仔细一咂摸这政策的细则,很多人就感觉味道不对了,这哪是普惠大众的“红包雨”,分明是给咱们中国车企量身定做的一场“毛毛雨”,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把伞给收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补贴计划表面上是怎么说的。
英国政府表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2028年,只要你在英国买一辆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并且这车的价格不超过3.7万英镑(大概34万人民币),就能立刻享受到一笔现金折扣。
这个折扣还分等级,条件最好的能拿到3750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3万5千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个政策一出来,像法国的雷诺、罗马尼亚的达契亚这些欧洲本土品牌的经济型小车,正好都在这个价格范围里,可以说是直接受益者,估计他们的经销商做梦都能笑醒。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看似公平的补贴,背后藏着一个非常苛刻的“附加条款”。
这个条款才是决定一辆车到底能拿多少补贴,甚至有没有资格拿补贴的关键。
英国人给这个条款起了个挺好听的名字,叫“环境评分”。
这个评分标准可就厉害了,它不光看你这辆车开起来是不是零排放,它还要刨根问底,追溯到你这辆车最核心的部件——动力电池,是在哪里生产的。
如果生产电池的工厂,它所在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电网,主要还是依靠烧煤、烧石油这种传统的化石燃料来发电,那么不好意思,你这辆车的“环境评分”就会非常低。
这下大家应该都看明白了吧?
这个标准一出来,矛头几乎就是明晃晃地对准了“中国制造”。
咱们国家作为世界工厂,工业体系庞大,能源结构正在向清洁能源转型,但现阶段,火力发电确实还占着不小的比重。
所以,用这个标准来卡,绝大多数在中国生产、组装的电动汽车,哪怕价格再便宜、性能再好,也很难拿到高分。
这事儿英国人自己也毫不避讳,英国的交通部长莉莲·格林伍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认为在中国组装的任何汽车有资格获得该计划。”这话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这已经不是什么“暗礁”,而是直接在航道上给你砌了一堵墙。
所以你看,咱们中国那么多优秀的电动车品牌,到头来只有比亚迪的海豚冲浪版因为价格足够低,勉强够到了补贴的门槛。
但即便如此,因为这个“电池出身”的问题,它很可能也只能拿到1500英镑的二等补贴,甚至有被完全排除在外的风险。
这事儿一出,咱们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立刻就提出了严正交涉,明确指出这个政策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搞贸易保护,通过制定不公平的供应链标准,来限制中国产品,这是一种歧视性做法。
咱们的企业也不是吃素的。
比亚迪的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就发表了非常犀利的看法。
她把英国这个补贴政策比作“毒品”,意思是这种扭曲市场竞争的做法,短期看好像刺激了消费,但长期来看,会损害整个市场的健康生态,最终吃亏的还是英国自己的消费者。
而且,李柯还特别有底气地表示,这个政策不会影响比亚迪在英国的销售计划,比亚迪不仅不会退缩,还要加大投入,计划在英国开设大约280家门店,到明年为当地创造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
这番话可以说是既表达了不满,又展现了实力和自信,意思是“你的小动作挡不住我前进的步伐,我还要在你这里投资建厂、解决就业,让你看看谁才是真正为市场带来活力的”。
除了比亚迪的硬气回击,像上汽名爵、长城、零跑这些车企,也纷纷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应对方式——官方降价。
逻辑很简单,你不给我补贴,我就自己把价格降下来,把优惠直接给到消费者手里,让市场自己来做选择。
那么,为什么英国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出这么一个针对性极强的政策呢?
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因为咱们中国的电动汽车,在英国卖得实在是太好了。
自从英国脱离欧盟之后,它就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
欧盟那边天天嚷嚷着要对中国汽车加关税,而英国这边一直没动静,这就成了一片难得的“价值洼地”。
于是,咱们的汽车品牌就把英国当成了一个进军欧洲的重要桥头堡。
来自中国的名爵、比亚迪、奇瑞旗下的捷途和欧萌达,还有零跑汽车等等,在英国市场上的增长速度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根据统计,光是2024年,中国品牌电动车在英国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超过40%。
特别是比亚迪,今年6月份一个月就在英国卖出了4583辆车,同比增幅高达557.5%,是所有品牌里增长最快的。
而上汽名爵因为进入英国市场早,品牌认知度高,一直稳坐中国品牌在英销量的头把交椅。
眼看着英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了全欧洲最大的纯电动车市场,而这块不断变大的蛋糕,正被越来越多物美价廉、技术先进的中国品牌切走。
而且,后面还有一大批像广汽埃安、蔚来、极氪、腾势这样的“生力军”排着队准备登陆英国。
面对这种强劲的攻势,英国本土和欧洲的一些老牌车企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英国政府自然也就坐不住了。
说白了,这套打着“环保”旗号的组合拳,背后真正的动机,还是为了保护本国和欧洲的汽车产业,减缓中国品牌带来的竞争冲击。
这既是咱们中国汽车产业实力崛起、走向世界的证明,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出海之路,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现实而复杂的贸易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