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业“乱象丛生”,一点都不夸张。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两条视频——某新能源车当街起火,消防员刚刚将火扑灭,马上有人上前拿着锄头将车标抠掉。某新能源车新疆自驾开启智驾辅助,路遇羊群公路穿行,智驾系统毫无反应,一口气压死几十头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售后竟回复称智驾只识别人不能识别动物……其实,本着解决不了问题,就掩盖问题的精神,起火自燃之后要么蒙布要么抠标,如此掩耳盗铃之举已是新能源车企常规操作。而在普及全民智驾的风潮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近些年闹的“笑话”就更多了,以至于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频频出手给智驾之风“降降温”。
“怪象”的背后归根到底,一方面是内卷加剧之下,车企承受着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和越来越快的产品节奏,十年磨一剑变成了一年磨十剑,不得不压缩开发周期,缩短测试流程,降低材料品质,甚至在零配件上用二供三供以次充好。另一方面,是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已滞后于行业的技术发展。对汽车品质标准来说,GB国标只能算是“及格线”,行业标准覆盖的范围又很有限(大众最熟悉的如C-NCAP、中保研碰撞,也只部分涉及车身主被动安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车企自身的企标(根据自己技术实力、产品定位制定的内部标准),企标往往高于国标和行业标准。但企标对车企来说是一个关起门来的“良心活儿”,并无行业统一规范,缺乏透明度。既然标准怎么定全看自己的心情,既然消费者更关心冰箱彩电大沙发,既然价格这么卷卖车都不挣钱了,那看不见的内在安全标准上——“良莠不齐”也是一种必然。
面对这种短期看似乎无解的“怪象”,最近终于有一家车企站了出来,大声说不!它就是北京现代。
呼吁全行业“良心造车”,公开测试数据
今年7月初,北京现代在烟台现代汽车研发中心,邀请媒体公开见证了“在中国 为中国 向全球”——北京现代首款纯电平台SUV EO(ELEXIO)全球标准验证活动。现场进行了EO的三大碰撞,十余项测试,展示了北京现代打造新能源车,“树立全球安全标准,打造全球安全品质”的决心和技术实力。
其实将内部测试公开展示,以向公众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和严谨态度,这在合资车企里并不鲜见。毕竟能成为世界级车企(何况现代还是全球TOP3),一款车开发出来,能适应全球各个市场,高标准的严苛测试只是基本功(毕竟像欧美那种成熟市场法律不是开玩笑,出了安全问题真会罚得车企倾家荡产)。
但有意思的是,北京现代率先发起倡议,呼吁行业落地《“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呼吁行业“良心造车”,拉齐行业安全统一标准,并公开安全测试数据,建立“可量化安全标准”,终结市场乱象,让民生级用车真正实现“安全无小事”。
这就有意思了,第一,为什么发出这份白皮书的,不是新能源行业几个头部大佬,而是北京现代这个传统合资车企?你说北京现代是真心实意在替行业“问诊把脉”也好,还是借此搞营销也好。相比吹嘘各种“遥遥领先”、“XXX万以内最好”,谁才是真心替用户在考虑,谁才对这个行业有真感情,更关心这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言而喻。客观说这份白皮书一发出来,不管是媒体中人还是竞品企业,对北京现代都要高看两眼。这个格局和气度,这就是全球TOP3的底蕴吗?
第二,作为消费者,需要车企“拉齐行业安全统一标准,公开安全测试数据,建立可量化安全标准”吗?当然需要!就算有人说这是北京现代的营销行为,可是这样的营销,不应该是越多越好吗?新能源汽车业之所以乱象丛生,不就是无底线吹牛的太多,而这样托起行业底线的“面壁人”太少吗?
《“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不只是口号,更是可执行的标准和参考
最后,此次北京现代呼吁行业落地《“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聚焦于民生级用车,且不局限于空洞说教和口号,而是提出了一份详细的执行标准供全行业参考。
例如,在车企的车身碰撞测试标准上,设定了明晰的量化指标。如 64km/h 正面 40% 偏置碰撞中驾驶员侧假人头部伤害值(HIC)≤600。胸部压缩量≤35mm;50km/h 侧面碰撞中,B 柱侵入量≤150mm,这个标准已经高于国标和行业标准C-NCAP。
再例如,呼吁全行业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识别车辆/行人/自行车)、FCW 前方碰撞预警、LDW 车道偏离预警、LKA 车道保持辅助等 L2 级核心主动安全功能,列为全系标配。同时,明确AEB的性能下限,要求对静止车辆有效刹停时速≥50km/h,对横穿行人 / 自行车有效识别与制动时速≥40km/h。这里要解释一句,之所以要明确AEB的性能下限,是因为行业里普遍在宣传AEB时,要么故意忽略模糊AEB的性能下限(低速下还能刹停,速度一快就失效),要么着力传播AEB的性能上限(如最快130公里/小时能刹停云云),容易对消费者造成困扰和误导,埋下安全隐患。
应该说,《白皮书》建议全行业执行的这个普适性标准,即没有脱离现实和企业的技术与成本能力,又高于目前的行业平均值,具备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而且更关键是做到了透明化、标准化,给车企造车、用户选车都提供了很强的指导性。
事实上作为《“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的提出者,北京现代还是给同行留了面子和余地。从其对EO的公开测试看,在北京现代看来电动SUV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标准一:操控标准。180km/h的高环测试、单人最好百令刹车距离低至35.22米且连续10次无衰减、76km/h的速度通关麋鹿测试、模拟12级台风横风测试中,最高100km/h时速下依然保证稳定,车身无明显偏移。这是EO的实测成绩。
标准二:品质标准。例如-30℃的环境舱里,能正常启动和充电。-7℃国标平均里程下降率40%,低温续航下降率39%,优于SUV车型平均水平。最后充电不挑桩。EO作为首批通过CCTA兼容性认证的车型,覆盖全国六大区域500+充电桩,有桩就能充。
标准三:安全标准。“八横七纵”地板梁、全车9个保压气囊、发动机舱“多载荷传递”及“神之手”梁结构,360度Safety车身,不管哪种角度的碰撞翻滚,都能保证车内乘客安然无恙。
可以说,作为《白皮书》的提出者,北京现代在身体力行,践行了什么才是当下行业应该有的高标准、高要求。
驾值观
在笔者看来,《白皮书》呼吁各家车企“拉齐行业安全统一标准,公开安全测试数据,建立可量化安全标准”,面对当前从上到下都束手无策的“内卷”乱象,或许是一条破局之道。
面对降价和成本的无止境压榨,行业中人苦“内卷”久矣,而对行业外的普通消费者,“内卷”必然带来的品质下降和安全隐患,长久来看也是无法承受之痛。长此以往对行业的消费信心、技术升级、产业链健康发展都将造成灭顶打击,这也是今年以来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反内卷”的原因所在。其实在笔者看来,市场自由竞争下“内卷”既然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引导至正确方向,从“成本内卷”引至“品质内卷”。
在北京现代倡议落地《“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之际,行业主管部门或应以此为契机,推动车企内部测试,公开化、透明化,将企业内部测试标准和流程,纳入公众监督范畴,不再让企业关起门来“自己嗨”,不再让保障高品质只成为关起门来的“良心活儿”——以此来倒逼车企提升品质,规范开发测试流程。从“成本内卷”转向“品质内卷”。少吹牛,多做事!
“卷品质”是一件长期主义的活儿,要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和行业环境,就不能让“长期主义”只沦为嘴上说说,而应该让真正坚持长期主义的车企,走到聚光灯下,让长期主义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被量化”、“被看到”。让巧言令色投机取巧者,被市场淘汰。如此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才能让汽车行业保持风清气正、健康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是这份《“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EO新质力纯电SUV首测
#北京现代ELEXIO首测
#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