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点反常的现象,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过去那些咱们印象里高高在上、轻易不打折的豪华汽车品牌,现在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降价大甩卖”。
这可不是优惠个三万五万意思一下,而是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地往下砍,力度大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根据懂车帝最近发布的一份上海地区汽车降价排行榜,排在前十名的车型,竟然没有一辆是普通合资车或者国产品牌,清一色全是我们熟悉的豪华品牌。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份榜单里,奔驰一个品牌就占据了六个位置,成了这波降价潮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很多人看到这个榜单都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这些百年豪车品牌突然良心发现,想薄利多销了?
还是说,他们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已经没那么好使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次降价最狠的“冠军选手”——奔驰EQS。
这车从名字上听,带个“S”,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奔驰的旗舰轿车S级,那可是豪华和地位的象征。
但这款纯电动的EQS,市场表现可就差远了。
其中一款2023款的EQS 450+先锋版,原来的指导价是八十八万多,现在一下子就降了四十四万零五百块钱。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个降价的金额,差不多正好可以买一辆全新的奔驰E级轿车了。
也就是说,这车直接打了对折,买一辆EQS,等于省出了一辆E级,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么,这么贵的车,为什么会落到需要“腰斩”来卖的地步呢?
问题还是出在车本身。
首先,它的外观设计就很有争议。
很多人觉得它那个圆滚滚、弓着背的造型,看起来有点奇怪,完全没有传统奔驰S级那种沉稳、大气的派头,反而被一些网友开玩笑说像个“大号鼠标”。
其次,作为一款售价接近百万的车,它的内部配置也说不过去。
前排座椅只有最基本的加热和记忆功能,连现在很多二三十万国产新能源车都标配的座椅通风和按摩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了。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花这么多钱,买到的却是一个样子不主流、配置跟不上趟的“电动花瓶”,大家自然不会买账。
销量上不去,库存压力一大,除了大幅降价清仓,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紧随其后的,是宝马的纯电动旗舰车型iX。
这款车的降价力度也相当惊人,一款2023款的xDrive50车型,降价金额高达四十二万一千五百元,也相当于直接送了一辆宝马5系。
宝马iX刚出来的时候,其实科技感是很足的,比如它车身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料,还有一些听起来很高级的“隐形科技”。
但是,宝马似乎把劲儿用错了地方。
他们没搞明白,现在的中国消费者买新能源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咱们国内的蔚来、理想这些新品牌,早就把车内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玩明白了,智能语音助手能陪你聊天,高级辅助驾驶能让你在高速上省不少心,座椅的舒适度更是直奔头等舱标准。
反观宝马iX,虽然操控底子不错,但在这些用户天天都能感受到的智能化、舒适化体验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花大价钱买了最顶级的食材,但做出来的菜却不合大众的口味,那自然也就没人愿意花大价钱来品尝了。
当然,降价的不光是这些昂贵的纯电动车,一些入门级的燃油豪华车日子也不好过。
比如说奔驰A级,一款搭载1.3T小排量发动机的紧凑型轿车,以前敢卖到二十五六万,现在也得降价十二万多才能卖得动。
还有宝马X1,作为宝马的入门级SUV,价格也降了十四万多。
在过去,很多人愿意为了那个蓝天白云标而买单,但现在不一样了。
花同样的钱,完全可以买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动力更强的国产品牌车型。
当品牌的光环褪去,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足就暴露无遗了。
还有一些品牌,比如捷豹和英菲尼迪,情况就更尴尬了。
捷豹XEL降价近十七万,大家开玩笑说“七折豹”快成“五折豹”了,但即便这样,销量还是起不来,主要还是多年来在质量和可靠性上留下的口碑问题,让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
而英菲尼迪QX55这款车,2022年上市到现在,厂家连个小改款都懒得做,直接降价二十二万多,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这种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傲慢态度,最终换来的只能是被市场抛弃。
这一系列豪华车的大幅降价,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市场变化。
过去,汽车市场是“品牌为王”,一个响当当的车标,就是金字招牌,能带来巨大的品牌溢价。
很多人买车,买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是现在,这个规则正在被彻底改写。
一方面,咱们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这几年里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等,不仅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上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智能化体验和用户服务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
它们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反应速度更快,产品迭代也更迅速。
它们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告诉市场:豪华,不一定非要看车标,更要看实实在在的体验。
另一方面,咱们国内的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达,买车前上各种网站查资料、看评测、对比参数,已经成了基本操作。
大家不再盲目地迷信外国品牌,而是更看重一辆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也就是所谓的“质价比”。
当一辆三十多万的国产车,能给你带来过去百万级豪车才有的享受时,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车标,吸引力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说,上海这场豪华车的“降价潮”,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那些传统豪华品牌在面对市场新变化时的迷茫和被动。
它们中的很多,还沉浸在过去燃油车时代的辉煌里,想用“油改电”的过渡产品,或者仅仅依靠品牌影响力来维持高价,结果发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对于这些百年老店来说,现在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调整价格表上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放下身段,去认真研究一下现在的市场,看看中国的同行们是怎么造车的,听听中国的消费者们到底想要什么。
因为,那个单靠一个车标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可能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