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销商的大洗牌: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
2025年,汽车流通行业正经历一场触目惊心的“大洗牌”。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预测,全国将有近1500家汽车经销商在近年来关停,这相当于每天约一家门店消失。而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有650家经销商退出市场。超过半数的经销商陷入亏损,传统4S店模式成为“烈士墙”上的新成员。这场寒冬的起因究竟是什么,数以千计的门店黯然退场之后,谁能笑到最后?这次的淘汰赛将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让我们一层层拨开迷雾,窥探这场行业风暴背后的逻辑。
今年以来,一场汽车行业的内部“战争”已经拉开帷幕。市场上,燃油车经销商苦不堪言,他们中的一半以上陷入亏损泥潭,甚至主流品牌如本田、日产以及豪华品牌宝马、奥迪也不能幸免。更严重的是,汽车“价格倒挂”现象愈演愈烈,竟然高达43.6%的经销商反馈售价比进价还低。换句话说,卖车赚钱成了奢望,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种怪圈压得经销商喘不过气,助推了诸多4S店的消失。
就在传统燃油车门店集体哀嚎时,新能源品牌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数据显示,新能源经销商仍有42.9%的盈利率,新车毛利贡献率更达16.8%,成为行业中少数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传统4S店不得不“弃旧投新”,希望通过转战新能源市场来求得一线生机。然而问题是,新能源市场真的能成为一剂灵丹妙药吗?后面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们不妨来重新梳理一下这场行业危机背后的因果关系。事实上,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蓄积已久的产物。
油车市场需求下滑明显,让燃油车经销商扛了个“大锅”。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新车销售拒绝增长,反而呈现出负毛利率的尴尬局面。数据证明了这种窘境:与去年同期相比,汽车经销商中巨额亏损的比例持续攀升,而油车经销商更是成为“重灾区”。
另行业内部“洗牌”加剧。边缘化合资品牌比如雪佛兰、斯柯达已经遭遇致命打击,而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主流汽车厂商同样不能幸免,纷纷关闭门店以减少损失。本田、日产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老牌厂商感受到了空前的生存压力。至此,市场呈现出极端分化:燃油车在挣扎,而新能源则在迅猛崛起。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新能源经销商的春天真的要来了?跨行业巨头涌入这一赛道又会不会加剧竞争?一位汽车爱好者金先生直言:“新能源听上去很美,但实际这些车企的高投入模式也让人发憷,有的经销商尝试转型却发现回报周期太长,最后连路费都赚不回来。”
尽管新能源车经销商用火热的数据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但真相是,这片市场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和谐美好。很多想转型新能源的传统经销商,一踏入这个新兴领域,就像掉进深渊一样,代价巨大——这是大家忽视的另一面。
原因很简单,一个字:钱。新能源经销商从建店到获取品牌授权,再到体验区、展品购置等等,一切都要大手笔投资,加之许多经销商原本就现金流捉襟见肘,转型更是难上加难。举一个典型例子,有一家昔日的地方连锁经销商在尝试转型做新能源后,由于资金周转不畅,最终只能被迫廉价出售手头的网点,遗憾退场。
更让人忧心的是,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周期问题。传统的燃油车市场中,售后维修保养是利润的主力来源,但新能源汽车呢?由于零件相对少,易损度低,以及大部分售后保养由企业本身负责,由此也削弱了经销商在后市场的收益点。对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家来说,这样的转型不仅是风投,更是豪赌。
就在“一地鸡毛”的表象之下,这场行业危机却迎来了戏剧性的反转。一些头部企业的举措显示了,转型并非全然无解。
比如中升集团通过调整门店布局,集中资源发力新能源,上半年新增了57家新能源门店,同时退网表现不佳的传统燃油车门店。这一策略带来了显著成果,在总体营收下滑38%的情况下,新能源门店贡献了不少盈利,也为中升提供了一条新生之道;再来看万帮车业,这家企业另辟蹊径,直接进军智慧能源领域,靠着充电桩业务杀出重围,不仅让旗下品牌星星充电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还将版图扩展到海外,从而规避了单一市场起伏的影响。
但最令人意外的是,一些豪华品牌甚至提出“轻资产”运营策略。去年,宝马陆续关闭了160家高成本的4S大店,同时在部分区域建立低成本小型门店,大大降低运营支出。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带来的灵感,或许值得更多中小经销商学习。
种种实践透露出一个信息:所谓解决之道,并非一刀切地转向新能源,而是在当前财务和市场的双重夹击下学会调整策略,寻找自己的优势,结合行业创新,稳步突围。
在逆势尝试中,并非所有赌局都能赢。即使头部企业,也并未完全脱离危机。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数量不断增加,赛道内卷已成必然。在中升集团为新能源铺路的一些中小品牌的新能源经销商却反映,渠道之间内耗严重,投资回报期被无限拉长。由于技术结构较为单一,新能源汽车还不算完全取代燃油车的黄金选择,还有待时间检验。
大量经销商在转型后,也面临着管理模式适应性挑战。4S店从前对燃油机型销售的服务框架,可能并不适合新能源车的生态,例如用户服务体验要求更高,如何通过口碑与续舸运营维持客户,还是一个未解的课题。
行业的另一个隐忧在于转型速度赶不上用户需求变化。当前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市场二元对立的冲突,反倒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中小经销商资源处境两难,旧门店要出清,新模式未建立起强韧支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成为众多从业者的共识。
不论我们是“燃油拥趸”还是“新能源信徒”,经销商寒冬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市场萧条,而是产业升级的剧烈阵痛。为了应对这一行业挑战,那些具有使命感和市场敏锐度的企业,已经开始从售后服务、网络优化到延伸产业链等方向,一个个拼命寻找转型突破口。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被人吹捧的“新能源转型救行业”论调稍显偏颇。新赛道固然是蓬勃兴起的机会,但对中小经销商来说,这条路却更像一阵“逼上梁山”的冒险。资源分布不均的零售市场里,真正的普世良方恐怕并不存在,不如踏实先解决好现金流和供应链问题。
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传统燃油车显现颓势,但在这场残酷的行业洗牌中,中小经销商真的只需要“盲目追随”新能源风口?归根到底,谁在搅动这场“大洗牌”呢,资本的胃口和中小品牌的境遇究竟谁说了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