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价格战更可怕的,是比亚迪这种“掀桌子”的玩法

讲真,最近车圈的大新闻,看得人太阳穴一抽一抽的,总感觉下一秒整个行业就要原地飞升,或者集体爆炸。这不,王传福老师轻描淡写地一句“除了玻璃和轮胎”,直接把比亚迪的底裤掀了个底朝天,顺便把同行们脆弱的神经又当众电击了一次。

核心炸弹是那个所谓的“74个零件变1个”的骚操作。

比价格战更可怕的,是比亚迪这种“掀桌子”的玩法-有驾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玄幻小说里的炼器大师,把一堆破铜烂铁扔进炉子里,念几句咒,咣当一声,神器出世,自带特效和BGM?

这台9000吨的大家伙,与其说是压铸机,不如说是一台工业级的压缩毛巾机。那边还在辛辛苦苦,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拧着74个零件,生怕哪个工人兄弟心情不好,力道大了或者小了;这边比亚迪直接把一坨滚烫的铝水“噗”一下,像挤牙膏一样挤进模具里,冷却一下,一个完整的后车底板就出来了。

不装了,摊牌了,这就是工业领域的“力大砖飞”。

很多人在吹这个技术多牛逼,什么车身刚性提升,重量减轻,安全性飙升。是是是,这些都对,但这些都是技术宅的自嗨。在我一个中年人看来,这事的本质只有一个词:掀桌子。

你以为比亚迪在跟你聊技术?错了,它在跟你聊生存。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商业竞争,而是《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对方死得快一点,体面一点都是奢望。最好的防守不是做个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让大家都没得吃。

74个零件,背后是74条供应链,是74个需要扯皮的供应商,是无数个隐藏的成本和潜在的故障点。比亚迪现在干的事,就是物理层面上的“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它不是在优化成本,它是在铲除成本。当你的对手还在为某个零件和供应商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比亚迪已经把这个零件和供应商从自己的世界里删除了。

比价格战更可怕的,是比亚迪这种“掀桌子”的玩法-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一种非常残暴的竞争逻辑,充满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决绝。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桌上的蛋糕直接端走了。那比亚迪这波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你剩下,顺便还把桌布抽回去给自己做了条裤衩。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比亚迪这套打法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中华小当家》,根本不和你比谁的食材好,而是直接掏出一个会发光的厨具。你怎么赢?你没法赢。这已经超出了厨艺的范畴,进入了玄学领域。

而且最骚的是,这玩意儿还是比亚迪自己攒出来的。这就像武林高手对决,别人都是买的倚天剑屠龙刀,就他是自己后山砍了棵树,现场给你削了把木剑,然后一剑把你的神兵捅穿了。这种羞辱感,比直接打败你还要强烈一百倍。同行看了也得傻,当场就得道心破碎,怀疑人生。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种极限的垂直整合,真的是最优解吗?不见得。这更像是一种被逼上梁山的无奈。当外部供应链充满不确定性,当核心技术随时可能被人卡脖子,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与其说是比亚迪高瞻远瞩,不如说是它被这个操蛋的世界盘得足够久,悟了。悟出了一条真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所以你看,所有的高科技,最后落地的形态,往往都特别朴素,甚至有点流氓。

我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特斯拉的车主,对此深有体会。当年特斯拉吹一体压铸的时候,大家也是这么喊666的。但实际呢?决定你驾驶体验的,往往不是那块一体成型的底板有多结实,而是今天车机又抽什么风,那个自动雨刮是不是又在晴天给你表演猛男落泪。

真正的技术壁垒,从来不在实验室里。真正的技术决战,发生在最混乱的中国马路上。你的自动驾驶再牛逼,能算得过一个从绿化带里鬼探头出来的“老头乐”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车身再刚也没用。你的智能座舱再智能,能比得上我手机导航喊一句“前方有违章拍照”来得实在吗?

所以,比亚迪这波操作,狠是真狠。但它真正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成本。

成本。

成本。

当一个能打的产品,拥有了一个变态的成本结构,它就不是产品了,它是一场灾难,是针对所有同行的“闪电战”。它会把价格打到所有人怀疑人生的地步,逼着你做出选择:要么一起发疯,自爆式降价;要么就抱着自己那点所谓的“品牌调性”和“技术情怀”,优雅地成盒。

这简直就是耍流氓!

说真的,我最近在想换个好点的电脑椅,腰不行了。你看,人到中年,什么车身强度,都不如腰椎间盘的强度重要。

比价格战更可怕的,是比亚迪这种“掀桌子”的玩法-有驾

归根结底,比亚迪的“闷声干大事”,其实是一种宣言。它在告诉所有人,那个靠营销、靠发布会PPT、靠吹牛逼就能卖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接下来,是刺刀见红的肉搏战,是成本和效率的极限压缩。这是一个谁先眨眼谁就输的游戏。

而比亚迪,通过把74个零件变成1个,已经表明了它的态度:它可以一直不眨眼。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