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财报变脸,交付量腰斩,价格营销双线突围

理想汽车最近这阵子,活得是真的有点“悬”。

几天前,某业内社群突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叽叽喳喳讨论理想新一季财报的“变脸”现场。

有些人说,理想不会就要“熄火”了吧。

还有人开脑洞,担心这个原本志在万里、炫技“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明星品牌,是不是开始走回头路了。

其实想一想,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

拿着一份刚刚出炉的数据,季度营收302亿元,同比还跌了点,净利润也缩水了。

更扎心的是现金流,眼瞅着自由现金流变负,经营现金越来越不够花。

大家都在问,这么“豪”的理想,怎么突然像缺钱过日子的邻居一样节衣缩食了。

曾几何时,理想单月交付能冲到近五万台。

结果现在跌到刚过两万八,被小鹏、蔚来、跨界的小米“骑脸输出”。

一年时间,交付量直接腰斩。

表面看,是新车没打动人,产品更新速度赶不上对手,口碑也不如前。

但深层一点说,是理想赖以晋升头部的方法论,突然卡壳,路变模糊了。

这个转折,就像游戏通关突然遇到隐藏Boss,打的方法全失灵,开挂都无用。

但问题来了,理想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

李想坐拥千亿现金流,跟丢盔卸甲的小众品牌动辄跑路那种根本不能比。

老理想手里还藏着几招未见世的“杀手锏”,真要一根一根拔出来,兴许能再冲一把。

要说现在路怎么走,李想左右为难。

前方有乐道L90正面硬碰,后头还有特斯拉Model Y L虎视眈眈。

以前特斯拉尺寸小点,还能互不干涉,现在直接变身奶爸车,跟理想的主战场抢蛋糕。

更别提纯电新势力,比亚迪、奇瑞、吉利早已筑起碉堡,蔚来、小鹏也是自带粉丝。

理想做增程还剩点底气,但纯电业务,人家说白了就是来“当新生”——没啥经验。

摸着良心说,这局要翻,得使三根真救命毫毛。

不然现金再多,也撑不了多久。

先说第一根——价格,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价格永远是大众最敏感的痛点。

理想一向追求高毛利,讲究精致生活,讲究品牌调性。

但现在这套打法,像去年流行的蹦迪歌,大家都听腻了。

真要突围,只能舍弃高价,打“便宜牌”。

出新款i8和纯电SUV i6,要么降L6和i6到20万以下。

说实话,这会让不少人心头一紧,“理想不再高傲了?”

但用户爽了,公司就能收获一点市场份额。

增程领域,20万价位真正懂家庭的SUV谁有?答案只有理想。

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谁能出奇制胜,谁就能吃肉。

理想与其跟问界等一众中高端品牌争个你死我活,不如进军低价阵地,让自己光速“降维打击”。

对i8来说,降价空间有限,那就多送点权益,补贴慢慢加,像积分、终身质保、甚至贷款降息。

销量一多,用户数据滚滚而来,对于智能驾驶模型、售后体验全是加分项。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数据量再上一个台阶,以后智能驾驶能不能领先,基本靠这些基础。

圈住市场是关键,利润可以后置,但用户是未来。

李以上就是要忍疼,拔下这根救命毫毛,谁都知道疼,但不痛不成长。

说第二根——营销,尤其是创始人亲自下场。

你们记得吗,现在大家买车已经跟买彩票一样,看谁运气好,但背后其实是看人。

雷军,一次发布会,T恤成爆款,网友催着产卫生巾。

李斌,蔚来汽车,自己去线下被用户喷成筛子,面不改色还反啃用户建议。

这就是个人IP的魅力,本尊站台就是厂牌的最大流量。

而李想,曾几何时微博段子手,高频怼对手,极度活跃。

大伙喜欢看热闹,甚至比看产品还兴奋。

可自理想MEGA扑街后,李想像消失了一样,低调的不像头牌。

现在最缺什么?就是“李想”。

公司焦头烂额,创始人站出来就是一针强心剂。

i6这车,一定要靠李想去带货,玩直播,拍拍短视频,跟用户瞎聊,拉回情绪。

讲讲为什么做纯电SUV,家庭痛点到底怎么解决,定价思维到底怎么来的。

这些只有创始人才有资格推心置腹。

职场经理哪懂家庭的烂事?只有有血有肉的人才有故事。

把自己豁出去,让理想品牌“变人”。

只要用户觉得李想能听自己吐槽,能回应自己的烦心事,这种信任比广告更有用。

理想汽车财报变脸,交付量腰斩,价格营销双线突围-有驾

要说这根毫毛考验的是勇气,也是“变脸”的新姿态。

李想不用只当CEO,得做首席产品体验官,自己就是理想的代言商标。

你打造的车,你要有勇气站台推销,不然就泯然众人矣。

再说第三根——产品标签,理想曾经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横扫市场。

几个字,直击中国家庭老爹的心房,“奶爸车”标签牢牢贴在理想尾巴上。

但世界变了,对手也盯过来,谁都来山寨这一套,冰箱大沙发都成标配了。

再不搞新标签,就让品牌变摊大饼没特色了。

新标签必须更“难抄”,别家抄了也做不出味道。

理想得给用户科技感,舒适感,以为花同样的钱能买到“超值”。

怎么做?

座舱屏幕可以变花样,别人家搞环绕式大屏,宽度惊人,用户开门就被震撼。

理想现在屏幕不算突出,得琢磨形态创新,或者把科技感直接做成“记忆点”,让人看到就会心一笑,觉得高级。

另外,细节配置上,可以埋些小心机。

电动门、仪式感功能,不是刚需,但满足用户装逼心态。

能向朋友炫耀,心理价值远高于成本。

这些细节要玩得漂亮,理想才能从“实用主义”跃升为“科技豪华体验创造者”。

让用户买车不是为了多装几个啤酒,而是享受远超同级的体验感。

聊完这三根救命毫毛,不得不感慨——扛过去只是第一步。

真想长治久安,还得有战略眼光。

理想不能靠烧救命毫毛活着,得逼自己重新思考行业。

理想汽车财报变脸,交付量腰斩,价格营销双线突围-有驾

产品战线只能延长,绝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现在专注大SUV是利器,也是枷锁。

看小鹏,轿车有P7,MPV有X9,SUV各种型号。

三星家手机机海闪耀,苹果也从单一爆款慢慢变多元。

固守单一品类,增长慢慢就到头了。

产品线得多点彩头,哪怕某一品类撑得死死的,也能顺势分流风险,吸引更多新客。

理想必须拓展,做“偏科生”容易,可真要长远得当“全能型选手”。

其次,智能驾驶要成为市场新护城河。

理想布局VLA大模型,投入六十亿元,业内瞩目。

技术领先不够,关键是用户信任。

大家只关心两个字:安全。

比亚迪敢承诺“智能泊车出现事故,企业兜底”。

理想要追上就得学会给用户“定心丸”,把技术壁垒转成服务壁垒,信任比参数好使百倍。

只要理想能给用户下保险,出事兜底,那用户心自然收进来,不怕技术更新被超越。

回头望,此刻的理想,就像站在AC米兰的球门线上,压力山大,机会也不少。

三根救命毫毛都在手里,关键是敢不敢硬拔。

能把价格打下来,营销玩起来,标签换新花样,品牌就稳了。

不过,想腾飞还得狠下心拓产品边界,让用户信任更“保险”。

行业洗牌期,理想是继续做头部,还是跌回二线,或者成为传说,还得看眼下是否能把这几根“毫毛”都用到位。

别的品牌有没有类似难题?

咱们普通人选车时,会更注重性价比还是品牌信任呢?

要不要理想学比亚迪那种“敢赔付”的安全策略?

你“站”理想,还是“看戏”?欢迎说出你的真心话。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