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比亚迪总部的生产线上,每5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最近,工信部发布了个“硬核”数据: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已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了。这可不是喊口号,从2020年的140万辆到现在,产能直接涨了近十倍。现在,国内每卖出十辆车,就有四辆是新能源的,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十年前谁能想到有一天中国新能源汽车能撑起这么大一片天?不是吹,咱们现在不仅规模最大,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让人跟不上节奏。啥概念?2015年还在“试水”,2024年已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了。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了经济的两架马车,2020年至今,这俩体量每年涨个七八个点,直接占了工业蛋糕的半壁江山。
让消费者最有感触的,是“不用为续航焦虑”。如今纯电动乘用车平均能跑将近500公里,充电也不用喝茶等那么久,充电速度提升了三倍以上;电池寿命升了40%,成本却降了30%。再想想2020年还经常有人吐槽新能源车不靠谱,现在新上市的车中,配备组合辅助驾驶的已经占到六成以上。新能源车越来越“聪明”,还热衷卷价格,很多人买新车都劝自己试试新能源。
不仅个人用户受益,背后整个经济产业链也是鸡犬升天。新能源车一年消费超过2万亿元,这不是个小数目。从原材料、整车制造,再到销售、充电桩和后市场服务,这条链子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忙得生意兴隆。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都公开说,现在不少汽车强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中国新能源品牌。
“新三样”里最亮眼的,不仅是出口增长,更是绿色转型。工厂、产业园、再生资源,四个方向全面变绿。就说绿色工厂吧,全国现在已经有6430家,工业园区491个,还顺带带热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去年总利用量超过30万吨。
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也不是临时起意。中国在新能源车上压根没打“突击战”,早在2012年就有面向2020年的产业规划,后来又在2021年确立了到2035年的长远目标。规划一步步落实,政策压舱石稳如老狗。现在国家明确还要继续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养成良性竞争氛围,让大家别纯靠补贴“薅羊毛”,而是真刀真枪搞创新。
说到底,新能源车这场大戏,前台风风火火,后台同样按部就班。比亚迪这样的大厂早已修炼成精,生产线刚劲得跟绣花针似的细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越来越默契,谁都不敢掉链子。昔日那些一听“电车”就皱眉、吐槽“里程焦虑”的画面基本成了“老黄历”。
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帮助这个行业更有后劲。各种绿色信贷、减税退税、高速路优先通行权,哪一项不是为新能源车添砖加瓦?城市更新得更快了,充电桩像雨后春笋。开惯了电动车,回头再开油车,感觉脚都不跟槽了。确实,现在连出租车、公交车换新车都优先上新能源。
产业升级也拉动了一大波就业,比如动力电池、智能网联、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已经催生出不少新工种。大学生毕业不愁下岗,转行想追风口的也盯着新能源车。就连重载货运、冷链运输,都在悄悄“电动化”,看起来,再过几年,中国的新能源车还会有更多花样出来。
中国模式让老外也犯嘀咕。一边是国外的新能源市场刚刚铺开,一边中国的电池、驱动、自动驾驶技术就已经大面积落地,供应链还特么稳。国外大厂有的都干脆来中国找“带路”,一起合作赚得盆满钵满,谁还敢说中国制造只能走低端路线?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最新、最闪亮的名片。
环保转型不是嘴上说说。新能源车让工厂、城市少了尾气多了绿,绿电用得越来越多,还带动了碳减排。别看一台废旧电池不起眼,全国回收30万吨旧电池,这材料都能再利用。还有大批国家级绿色园区,逼着制造环节全链条更干净、更智能。
当然,发展快也不代表没短板。新能源车卷得厉害,行业内有鱼目混珠、技术同质化等等问题,该整肃还得整肃。啥车都标高续航、神操作,买回家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的情况还是会有。工信部也天天盯着,出台了不少细化政策,要求企业别忽悠消费者,净化市场环境。实际上只有这样,品牌和市场才能一起长大,才能不倒在起跑线上。
现在,中国不仅握着世界最大新能源车市场,还敢跟全球巨头正面掰手腕。电池成本不断降,性能却还在涨,技术更卷不是坏事,谁家也别偷懒混日子。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涌现既带来了经济增量,也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装上了加速器。有人调侃,新能源车发展就像“坐了火箭”,确实是一针见血。
站在这个节点上,看中国新能源车一路狂飙,从寂寂无名到高歌猛进,不是靠天上掉馅饼,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这个故事,未来还会越讲越精彩。
有句老话,“踏实做事,终有回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是这样跑出来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