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网约车运价低,网友吐槽,公里价仅0.8元

雨夜,长沙的街道被霓虹灯和积水映得七零八落。

玻璃窗上滑落着水珠,手机屏幕亮起,突然弹出一张订单:“11公里,运费9.34元,耗时27分钟,平台服务费0.5元。”司机师傅叹口气,手指犹豫片刻,还是点了接单。

他的选择其实和选择题无关,毕竟“不能取消低价订单”已经被系统写成了游戏规则。

你会怎么做?

长沙网约车运价低,网友吐槽,公里价仅0.8元-有驾

这不是一道道德题,也不是一道数学题,是一道现实题。

如果我是那个司机,我会在接单键和放弃键之间反复权衡。

你说这不像什么悬疑剧,但现实往往比悬疑更让人出戏——因为侦探能破案,司机只能等下单的手机再次响起。

这个夜晚,他的车轮滚过11公里,赚了9块多,平台还顺走了0.5元服务费。

扣掉油钱,车损,还有那一口早已经模糊了的“尊严”,怎么算都没剩下几个钢镚。

回到案发现场。

事实很简单:网约车运价已经低到0.8元/公里,而且还不算司机从其它地方赶到乘客上车点消耗的时间和成本。

平台发单,司机接单,乘客上车,最后三方各自怀着复杂的心思结束旅程。

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低于成本的价格”。

不是个别现象,各大平台都在竞相下压运价。

长沙的司机们早就在2023年投诉过这种局面——市场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司机越难活下去。

“一口价”订单低于1.5元/公里,平台抽成照收,司机只能无声延长出车时间,身体和心情一起超载。

数据不会说谎。

2025年9月,长沙网约车订单总数为867.95万单,同比下降25.39%。

订单变少了,平台却更拼命打价格战,目的很纯粹:抢占出租车和同行的地盘。

“市场调节定价”成了美其名曰的挡箭牌,结果是低于1元/公里的订单频繁出现。

这种价格,甚至不足以覆盖折旧、油费、保险等直接成本,更别提司机该有的劳动价值。

我的立场?

简单到没什么好激动的。

低于成本的运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对司机利益的剥削。

长沙网约车运价低,网友吐槽,公里价仅0.8元-有驾

平台声称是为了让消费者得利,可消费者能长期依赖这种“低价福利”吗?

如果司机集体退场,谁来开车?

再退一步说,这种价格战已经触碰甚至越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红线。

市场可以调节价格,但不能丧失底线。

就像有人说,吃饭可以省钱,但不能靠喝西北风续命。

推理一下,这场“价格谜案”其实不难破。

司机的收入公式很简单:运费-平台抽成-成本。

但平台的算法从来没那么平均,低价订单的分发并不考虑司机的实际支出。

平台以为自己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却忘了司机的疲劳和愤怒也是无形的。

再说平台抽成,很多司机算账时都像侦探在查账本——你付了多少钱,平台抽了多少,最后自己剩下多少。

有人调侃,“跑一天网约车,晚上算账像在看恐怖片。”不是鬼怪,是满屏的负号。

再来聊聊平台的逻辑。

平台要增长,要流量,要用户,要数据。

价格低了,订单多了,市场份额扩大了,投资人高兴了。

至于司机——他们只是KPI上的数字,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司机如果不愿意干,有人会顶上;没人顶,那就用“人性化服务”包装一下,继续宣传“自由接单,灵活工作”。

其实灵活的只是平台的利润曲线,司机的腰和精神都快断成波浪线了。

真要算公平吗?

这个词在市场竞争里时常变成冷笑话。

公平有时只是“运价的一个小数点”,平台说市场说了算,政府说要监管,消费者说要便宜,司机则说“我只想活着”。

长沙网约车运价低,网友吐槽,公里价仅0.8元-有驾

那公平到底落在谁头上?

有司机自嘲,“现在网约车司机是城市里最会算账的职业,但最后怎么算都填不上空。”这就是现实的黑色幽默。

顺便说一句,行业专家喜欢用“劳动力市场博弈”、“平台经济模型”这些词汇来解释网约车价格。

他们的报告厚厚一叠,字里行间很少提到司机的失眠、乘客的不满和平台的营销短信。

现实里的博弈,往往只剩下司机和平台看谁扛得久。

如果把这场价格战拍成故事片,开头是司机的手机响起,中间是订单越发越低,结尾是什么?

没人知道。

但大概率不会是大团圆。

平台降价抢市场,司机疲于奔命。

乘客享受短暂的低价,下一步也许是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安全隐患。

有人说“市场会自动纠正”,但这个纠正的过程谁来负责?

我曾听一位老司机讲过一个段子:“你以为你在开网约车,其实你是在开一台小型印钞机,但钞票都印给了平台。”司机的笑声里没什么欢乐,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了然——平台的游戏规则下,谁都不是赢家,除了平台自己。

所以,回头问一句:低价网约车到底是谁的福音?

平台说是乘客的,司机说是平台的,乘客说是暂时的,监管部门说是市场的。

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实只有一个:如果价格战继续下去,网约车行业的健康、服务质量和司机的生存都将成为代价。

最后,一切都留在雨夜的那个订单里。

司机还在路上,平台还在发单,乘客还在等车。

公平和合理性,像后视镜里的光影,一晃而过。

你觉得,网约车市场的下一步,是回归合理,还是继续“低价狂欢”?

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接下那个9.34元的订单吗?

如果你是乘客,你会担心服务质量吗?

如果你是平台,你会在利润和责任之间如何选择?

故事还没结束,答案也不是唯一。你怎么想,决定了这个行业会怎么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