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很多人心里都犯了嘀咕。
走进汽车市场,销售人员嘴里蹦出的“增程”、“插混”、“纯电”这些词,听得人云里雾里。
特别是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汽车,打着“可油可电,告别焦虑”的旗号,听起来似乎是解决了所有痛点的完美方案。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咱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每天就是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去趟超市,一年到头也难得有几次真正意义上的长途远行。
在这样的用车场景下,花更多的钱去买一套复杂的增程或插混系统,到底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确实是个值得咱们坐下来好好聊聊的话题。
咱们先来算一笔最实在的账,那就是关于长途出行的“焦虑账”。
很多人选择增程或插混,最核心的理由就是怕纯电车跑长途不方便,担心在路上找不到充电桩,或者充电等太久。
这个想法在几年前确实是很多纯电车主的切身之痛,但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问问自己,所谓的“长途”到底有多长,一年又有几次?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权威数据,国内超过七成的家庭用户,一年的行驶里程都不到一万五千公里,这里面真正跑高速的里程占比更是连百分之十五都不到。
这意味着,我们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用车时间,都是在城市里或者城乡之间进行中短途通勤。
对于这种主流用车需求,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纯电汽车,续航普遍都达到了五百公里以上,有些车型甚至超过了六百、七百公里。
这样的续航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绰绰有余的。
即便是在春节、国庆这样的长假,需要跨省出行,规划也变得非常简单。
比如从一个城市到三百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满电出发,到达目的地后电量依然很充足。
即便中途需要在服务区补能,如今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快充技术日新月异。
喝杯咖啡、上个洗手间的工夫,二十分钟左右就能补能两三百公里,完全不会耽误行程。
反倒是有些插电混动车型,为了控制成本,电池容量做得很小,纯电续航只有一两百公里,冬天开个暖风可能还要打对折,结果是频繁充电,或者频繁启动发动机,反而增加了新的焦虑。
更值得深思的是,那套被视作“续航救星”的发动机和增程器,在日常使用中几乎成了摆设。
不少增程车主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车开了大半年,发动机启动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去保养,机油都还清澈得像新的一样。
这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更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汽车的机械部件是需要磨合和运转的,长期闲置,发动机、变速箱等复杂的机械结构反而容易出现润滑不良、油路堵塞甚至部件锈蚀的问题。
等到真想用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它闹起了脾气,维修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花了几万块钱买来的“保险”,结果成了需要小心翼翼供起来的“累赘”,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划算。
接下来,咱们再来算一算经济账,这笔账可能比想象中更让人吃惊。
购买成本上,在同等配置下,增程式或插电混动车型通常要比纯电版贵上好几万元。
比如一款中型SUV,增程版可能比纯电版贵出三四万。
咱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这多出来的四万元,如果按照现在的油价,足够加五千多升汽油,能让一辆普通家用车跑上五六万公里。
而对于一个年行驶里程一万多公里的家庭来说,这几乎是四五年的油费了。
问题是,增程车主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用电,真正需要烧油的里程少之又少。
为了那极少数的用油场景,提前支付了未来好几年的油钱,这在经济上显然是不明智的。
更深层次的成本,还隐藏在后续的维修保养、保险和保值率上。
纯电动车的结构相对简单,核心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复杂的进排气系统和燃油系统,需要保养的项目大大减少,出故障的概率也天然更低。
而增程和插混车型,相当于是在纯电车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整套燃油车的动力总成,结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加。
更多的零件意味着更多的故障点,维修保养的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保险费用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保险公司在定价时,会评估车辆的复杂程度和出险后的维修成本。
增程和插混车型因为零部件更多,维修成本更高,所以保费往往会比同价位的纯电车贵上一截,一年下来可能就要多花一千多块钱。
最后,在卖车的时候,这种差距会进一步体现。
根据行业数据,使用三年的增程车和插混车,其保值率要明显低于纯电车型。
这意味着,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里,从买车、用车到卖车,选择增程或插混可能意味着全方位的额外支出。
当然,这一切讨论的基础,都建立在充电的便利性上。
过去“找桩难、充电慢”的刻板印象,在今天已经被彻底颠覆。
这背后,是国家在新基建领域的巨大投入和“中国速度”的体现。
如今,无论是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还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小区,甚至在偏远乡镇的公共停车场,充电桩的身影都随处可见。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大关,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充电网络。
自驾去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电车禁区”的地方,比如青海、西藏,沿途的县城和主要乡镇也都实现了充电桩覆盖,反倒是加油站的间距可能更远。
所谓的“加油自由”,在充电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其优势正在被快速削弱。
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能安装充电桩的用户来说,纯电车的用车成本更是低到惊人。
利用夜间谷时电价,一度电只要两三毛钱,百公里电费不到五块钱,比坐地铁还便宜。
这种极致的经济性,是任何依赖燃油的车型都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汽车终究是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选择它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如果您的生活半径主要在城市,有相对便利的充电条件,一年真正的跨省长途旅行不超过两三次,那么一辆续航扎实的纯电动车,无疑是更经济、更省心、也更可靠的选择。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应付一年中可能只出现一两次的极端情况,而去多花几万块钱,并承担后续更高昂的维护成本和折旧损失。
把钱花在刀刃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车辆,而不是被一些看似“全能”却华而不实的宣传所迷惑,这才是最理性的消费观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