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裁员两万,昔日车市巨头为何难以为继?

“承认了!捉襟见肘,确凿要‘卸磨杀驴’两万名。”

说起日产这档子事儿,着实让人唏嘘不已。忆当年,日产在中国车市也算得上是执牛耳者,轩逸、奇骏,哪个不是妇孺皆知?可如今,却传出要裁汰冗员两万,全球的“窝点”也要缩编,甚至连推陈出新的环节都要按下暂停键,这落差,委实不小。

亏损这事儿,财报上白纸黑字写得分明。2024财年,日产亏了个底儿掉,亏损额高达6709亿日元,而前一年还盈利4266亿日元呢。销量也跟着一泻千里,全球销量跌了近3%,中国市场更是惨不忍睹,三年光景销量几乎“拦腰斩断”。仅这一个“拦腰斩断”,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诚然,日产把“黑锅”甩给了汇率、材料成本和销量颓靡。这话听着似乎也在理,但细细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儿。毕竟,其他车企也同样面临着这“三座大山”,为何人家还能勉力支撑,甚至逆势上扬呢?

症结或许在于自身。日产的掌舵人也坦承,眼下的进项已经难以抵御日渐膨胀的开销。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日产的营运效率可能亮起了红灯,成本把控可能捉襟见肘。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收入岿然不动,支出却水涨船高,长此以往,势必难以为继。

再看中国市场,日产的销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遭到了本土汽车品牌的迎头痛击。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都在冉冉升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竞技场上,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日产倘若还抱着老掉牙的燃油车思维,那注定要被市场所摒弃。

与坊间认知相左的是, 实际上,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诉求已然改弦更张。他们不再唯品牌论,而是更加看重物美价廉、科技感和智能化。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中国汽车品牌更胜一筹。

日产自然也洞悉了这一症结,所以才祭出了新的调整方案,要削减成本、重新厘定产品和市场战略,并加固合作关系。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奏效,还真不好妄下断言。

日产裁员两万,昔日车市巨头为何难以为继?-有驾

裁汰冗员两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那些被“卸磨杀驴”的员工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闷棍。他们很可能面临待业的窘境,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会骤增。因此,日产在精简人员的同时,也要做好善后事宜,尽可能襄助这些员工另谋高就。

话锋一转,就不得不提一下卡洛斯·戈恩,这位曾经的日产CEO。他曾带领日产拨云见日,缔造了辉煌的业绩。但后来,却因涉嫌财务问题锒铛入狱,最终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的好戏。如今,他又跳出来说,自己早就预见到日产衰败的颓势,还说日产已是日薄西山。这话听起来,颇有几分“墙倒众人推”的意味。

当我们囿于将原因归咎于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远的行业变局?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些前沿技术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版图。日产如果不能顺应这一变革,那衰退也就是在劫难逃。

饶有趣味的是,日产还提及要深化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甚至考虑将中国供应商纳入日产在海外的制造体系。这又预示着什么?预示着中国制造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国际的首肯,中国供应商的竞争力也日渐增强。

此外,本田和日产这对难兄难弟,也再度被推上了合作的风口浪尖。想当初,他们也曾商议合并,但最终未能遂愿。如今,两家公司都面临着业绩下探的困境,或许重新审视合作,也是一个不落俗套的选择。

日产的困境,不仅仅是日产的个案,也是整个日本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日本汽车企业,曾经是业界的翘楚,但如今,却面临着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的群雄逐鹿。他们亟需加快转型,拥抱新技术,方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傲立潮头。

日产的这番举动,就好比一个中年人猝不及防地遭遇中年危机,想奋力突围,却又显得有些有心无力。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还得看日产自己如何斡旋。但愿这次,他们能拨开云雾见青天,重现昔日的辉煌。而那些被裁汰的员工,也能早日觅得新的机遇,重拾生活的信心。毕竟,生活仍将继续,不是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