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回应:退订60天冷静期,律师发声

5月12日开始,数百名SU7 Ultra准车主陆续收到一条短信,内容直接把人气笑了:“您的订单暂停生产,60天内不联系就默认取消”。

更魔幻的是,这个被吹成“赛道级性能神器”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测连一丝气流都导不动,车主怒斥这就是个智商税。

小米汽车回应:退订60天冷静期,律师发声-有驾

事件的导火索来自首批提车的用户实测。

4月28日,一位北京车主把车开上赛道,发现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根本不起作用。

他用烟雾测试仪对着号称“双风道”的孔洞检测,结果烟雾纹丝不动,所谓的“提升散热效率”“增强下压力”全成空话。

维权群里的聊天记录显示,5月3日就有20名车主联名要求退一赔三。

小米汽车给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人大跌眼镜:未交付车辆可以换成普通铝制机盖,但要重新排队30周;已提车用户补偿2万积分,折合人民币2000元。

有车主算了一笔账:“这盖子比普通版贵3万,现在告诉我值2000?

小米汽车回应:退订60天冷静期,律师发声-有驾

更蹊跷的是小米的“60天冷静期”操作。

5月16日,河南郑州的准车主王先生晒出短信截图,内容显示如果60天内不主动申请继续生产,定金直接打水漂。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朱晓雯律师指出,这相当于单方面修改合同条款,消费者完全可以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舆论漩涡中的小米汽车至今没有官方回应。

但红星新闻记者从内部人士处获悉,目前积压订单超过15万辆,工厂产能严重不足。

一位参与产品测试的工程师匿名爆料:“碳纤维盖板开模时就发现风道设计缺陷,但为了赶上市节点硬着头皮上了。 ”

这场风波背后藏着更惊人的行业潜规则。

今年4月,工信部刚叫停过某车企虚标续航里程的行为;5月8日又发文要整治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夸大宣传。

汽车分析师孙巍透露,现在车企宣传文案里“每三个技术参数就有一个注水”,风阻系数能差出0.1,续航里程敢多写80公里。

消费者的反击已经开始了。

5月18日,72名SU7 Ultra车主组建的维权群曝光了完整证据链,包括宣传视频截图、购车合同关键条款、第三方检测报告。

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集体诉讼成功,小米可能面临超过3000万元的赔偿,这还不包括可能触发的《广告法》最高200万元罚款。

律师圈为此事吵翻了天。

上海某律所合伙人指出,关键要看“双风道”是否构成购车核心要素。

“如果官网上把这个功能放在选装包首位,直播间主播反复强调性能提升,法院大概率会认定构成虚假宣传。 ”

监管部门的手终于伸过来了。

5月19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突击检查了小米汽车展厅。

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执法人员正在核对企业宣传册与实车配置,重点检查了前舱盖的导流结构。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细节出现在小米社区。

有网友扒出4月2日的产品答疑记录,官方明确回复“双风道设计经过风洞测试验证”。

而现在官网悄悄删除了“赛道级”“下压力”等关键词,只剩下一句含糊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

车主的较真程度超出所有人预料。

5月20日,三位武汉车主自费租用专业风洞实验室,全程直播测试过程。

数据显示装上碳纤维盖板后,车头下压力反而比普通版降低了0.3%,评论区瞬间被“雷军连夜修改简历”的梗图刷屏。

压力传导到了资本市场。

小米集团港股5月20日收盘下跌3.7%,创下近一个月最大单日跌幅。

更严重的是口碑反噬,某汽车论坛调查显示,原本打算下单SU7的潜在客户中,27%表示要重新考虑。

这场价值4.2万元的盖子风波,正在演变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当消费者开始用烟雾测试仪和风洞数据较真,当律师团逐帧分析直播回放找证据,车企们该重新思考“创新”的边界了。

毕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把车主当傻子的企业,最终只会让自己变成笑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