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电池与全球工厂的背后,一场改写百年汽车工业格局的颠覆正在上演。
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榜单上,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成绩跃居第六位,距离第五名的本田仅差一万余辆——这还未计入其子品牌腾势等销量数据。若全部合并统计,比亚迪实际已具备“坐五望三”的全球地位。
而在短短四年前,比亚迪在欧洲的年销量还不足千辆。今天,它在西班牙销量同比暴增756%,在巴西每售出10辆纯电轿车就有9辆挂BYD标志。全球化的狂飙突进,正推动这家中国车企向丰田的王座发起冲锋。
---
一、全球化突破:从区域冠军到全球攻势
比亚迪的全球布局正在多点开花,尤其在欧洲市场的破冰堪称战略级突破。2025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在欧洲四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的零售量同比激增4.7倍,市场份额提升1.1个百分点。在西班牙单月销量已突破万辆,同比增速高达756%,领跑欧洲五大主力市场。
在丰田、大众等巨头的“腹地”实现这一成绩并非偶然,背后是深度的本土化战略支撑:
巴西工厂于2025年7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首款下线的海鸥(Dolphin Mini)正是巴西2024年最畅销电动车
匈牙利工厂预计2025年底启动,土耳其工厂2026年上半年投用,将覆盖从海鸥到Sealion 7的全产品线
在东南亚,比亚迪纯电车型在泰国市占率达35%,在新加坡全品牌登顶销量榜首,甚至在丰田大本营日本,其纯电车销量也已超越丰田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7万辆,这一数字已超过其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同比增速高达130%。通过匈牙利、巴西等五大生产基地构建的90万辆全球产能网络,比亚迪正在全球市场投射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二、技术护城河:全栈自研构建行业规则
比亚迪欧洲总裁Stella Li曾直言:“我们不仅造车,更是一家科技公司。”这一宣言背后是硬核技术实力的支撑。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研发人员超12万名,规模为全球车企之最。
技术成果已形成三维竞争壁垒:
- 核心三电技术领先:e平台3.0整合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整车效率超越特斯拉Model 3(百公里电耗11kWh vs 12.5kWh)
- 刀片电池成本优势:比宁德时代LFP电池低15%,奠定价格竞争力基础
- 智驾系统全面覆盖:“上帝之眼”自动驾驶系统全系标配,连7万元级海鸥都支持L2级高速跟车与记忆泊车
更让传统巨头难以企及的是其迭代速度。比亚迪海豹从研发到量产仅用18个月,而大众ID.3耗时42个月;比亚迪年均推出12款新车,同期丰田仅5款。这种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的效率差,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
三、产能与财务:规模效应驱动盈利飞轮
产能全球化的同时,比亚迪的财务引擎也全速运转。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1704亿元,净利润同比翻倍至92亿元,单车利润保持在约8700元的高位。东吴证券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将达550亿元,增速37%。
支撑这一增长的是立体化的产品矩阵与持续优化的成本结构:
- 价格覆盖从10万元级海鸥到百万元级仰望全区间
- 高端车型(腾势/仰望/方程豹)占比提升至26%
- 自产核心零部件比例达70%,大幅降低供应链波动风险
在匈牙利工厂奠基仪式上,该国外长坦言:“很多欧洲国家想搭上比亚迪快车,幸运的是匈牙利搭上了。” 这恰是比亚迪当前全球化势能的最佳注脚。
四、挑战与前景:五年改写百年格局?
尽管增势迅猛,比亚迪要登顶全球仍需翻越两座大山。丰田2024年全球产量接近1100万辆,而比亚迪2025年销量预期为550万辆。差距虽显著,但趋势已然明朗——比亚迪增速是丰田的十倍量级。
欧盟关税壁垒等政治阻力也构成挑战。但比亚迪以本土化生产应对:匈牙利工厂投产后将供应欧洲市场,规避反补贴调查影响。随着2025年欧洲、南美、东盟三大基地产能完全释放,其全球交付能力将再跃升。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财富》2025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物中从第19位飙升至第5位,这恰是比亚迪全球崛起的缩影。14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43.6%的增速,连续三年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昭示着一场产业权力的转移。
---
“一个人和一个背着包袱的人赛跑,超越是必然结果。”媒体如此评价比亚迪与传统巨头的竞赛。当丰田仍在依赖燃油车存量优势时,比亚迪以每18个月推出一款新车的速度狂奔。
匈牙利工厂的机械臂即将落下第一颗螺栓,巴西生产线的海鸥电动车正飞向拉美各个角落。王传福和他12万工程师军团,正在将“为地球降温1℃”的愿景,转化为改写全球产业版图的力量。
汽车工业百年史上的首个中国王者,已进入登顶倒计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