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长续航这事儿,很多人脑袋马上跳到那些标称里程上:跑2000公里、3000公里,笑得很凉快。其实实际体验呢?我身边挺多试驾新能源车的朋友,最常吐槽的还是续航虚标和充电难。去年我和一位销售聊,他其实也坦白了个事:车厂们都在拼数据,标完后,实际开起来,能跑到1500公里就算不错。那你说除了大电池,还能靠啥提升续航?换句话说,你心里静静想:是不是可以搞点创新,比如这个喷射点火技术的增程机?技术似乎变得更靠谱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去年啊,路上遇见一车主,手里还拿望远镜似的手机:我这车说能跑400公里,实际实测能达不到。我笑了,也不多说。其实这也是我为何对新技术保持一点冷静的原因——标注是标注,天花乱坠,但实际表现才是真东西。这次在慕尼黑听到Mahle的消息,我心里暗暗觉得:哎,这技术,可能比以往那些‘科幻’增程系统靠谱一些。但细想,又觉得不能只看表面。
他们说,喷射点火效率可以达到42%,远超主流的30%,这个比喻能明白么?就好比你用喷射的水流来点火,不用火柴棍那么慢,火点得快还稳。燃烧更完全,燃料用得少,油耗自然低。可我有点儿疑惑:这技术的具体落实咋样?试验基本条件够严苛吗?毕竟效果好不好,还得靠更长时间和大规模生产验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一台小得几乎像手电筒的发动机,旁边写着只要一瓶油,跑几百公里。是的,后面那句话,我其实没细想过——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对轻便长续航的渴望,早已超越了技术的瓶颈?或者只是市场上的一种幻想?我觉得,有点像小时候想骑传说中的飞天自行车,总觉得无限可能,事实上到现实还是得一步步走。
这事儿让我想到一件事:许多车企在追求极端续航的忽视了实用性的成本。比如一台车,装个最大容量的电池,成本飙升30%,车重增加20公斤,驾驶感受变得笨拙。我测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在16-20升之间,如果用电跑逻辑,电的成本还算合理,燃油还没算上折旧。再加上,当前大概在每升7块钱,这台车每百公里的能源开销差不多在112元左右,又不能忽略维护成本。
可是回到具体产品,这个增程器的亮点似乎更在于技术墙外的文章。能做到不依赖稀土,获得更高效率,那又是为什么之前没有?这就像你小时候用不用强力胶粘东西一样,慢慢发现其实胶的配方都在不断优化。Mahle这次推出的方案,显然在研发阶段已经打磨过不少,有一些要素算是半虚构——我猜测,可能未来成本还会下降,或者能用更廉价的材料替代。
如果说市场反应会暴增,还得看那么个人性。你问我:这么高的续航,买家会不会觉得‘够用’?这个问题不错。其实大部分人还是看实际:我认识一位同事,年轻时开油车,深夜在加油站对我说:有时候只是为了不怕没油,宁愿多装点电池。实际上要多大续航,他都没有那么关心,反倒是充电方便成了关键。
说到充电,就想问: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是不是会变成新的瓶颈?有没有可能,增程技术跟快充配合,成为像快递员打车一般快节奏的生活助手?我觉得这个还得看具体方案能不能落实到各种极端天气、极端使用场景中去。
讲真,随便看一款中等价位的SUV,无论是国产的还是欧洲的,续航大多在600到700公里(估算/体感,不保证绝对)左右。为什么?都在不断权衡成本与续航。而Mahle的新技术,能否真正实现一万块钱一组的小电池配瓶油跑1000多公里,我觉得还早得很——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反倒觉得,用个超小型增程机插入,能带来哪些真正的便利?或者说,这只是绣花的华丽外衣?
最不靠谱的猜测(这段我没细想过):也许,将来我们不用担心续航,全靠燃料喷射+点火的组合,车子像以往的发动机一样,照样跑。只是换个模样,像科技魔术一样——嗯,这个想法不算太亏。毕竟,很多技术到可能都逃不开算了,还是用老办法较快。
我倒是挺喜欢那种插电即用的感觉。你要问我:这种增程和纯电的差,真有那么大?唉,真相比我们想象复杂。哪怕1350公里听得头头是道,也得面对现场每个用户的痛点:充电站排队、续航焦虑、成本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话题一转,留点悬念。你觉得,未来车里最期待的黑科技会是哪一种?还是说,跑得远才是硬道理?现在只觉得,下一步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一款带喷射点火的电动车,既不用充电,又能跑千公里——这算不算是科幻,还是未来现实?
这样的小细节,真是触动人心。毕竟最吸引人的,还是那辆车子在夜色中轻轻发动的瞬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