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

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发布会上一段“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瞬间引爆全网。画面中,一辆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与一辆重卡正面相撞,重卡前轮腾空、驾驶室几乎压上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冲击力之大,连卡车都“翻了身”。更惊人的是,碰撞后理想i8的A/B/C柱无变形、气囊全开、电池无漏液起火,车门还自动解锁弹开。这场“以小博大”的测试,让理想i8的安全性能被推上神坛,却也让被撞的重卡品牌——乘龙卡车,意外“躺枪”。

事情很快发酵。网友发现,视频中重卡方向盘清晰可见,正是乘龙车型。一时间,“不敢买乘龙了”“后轮都撞飞了”等评论涌向乘龙官方抖音。乘龙回应:“法务已介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一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更是意味深长。这到底是一场真实的安全验证,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剧本杀”?

理想i8的“硬刚”底气从哪来?

先说理想i8本身。作为理想首款纯电SUV,它延续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基因,但这次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安全架构设计。官方称,电池包底护板在61km/h刮底测试中结构完整,这背后是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车身和电池包底部的“多层防护装甲”设计。我试驾过理想L系列,底盘厚重感和隔音表现一直在线,而i8在电驱平台下,重心更低,过弯时侧倾抑制更明显,那种“贴地飞行”的稳,是燃油车很难给到的。

但真正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那场“对撞重卡”的测试。100km/h正面碰撞,相当于日常市区车速的两倍以上,这已经远超国标50km/h的正面碰撞标准。理论上,这种测试能更真实模拟高速追尾或对向撞击的极端场景。理想宣称A/B/C柱无变形,意味着乘员舱生存空间得以保全,这是被动安全的“命门”。

可问题来了:被撞的重卡,真的“翻车”了吗?

乘龙的“委屈”:一场测试,两种叙事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常识:汽车碰撞测试,通常是以“被撞方”为核心设计的。比如Euro NCAP、C-NCAP,都是用标准壁障或移动可变形壁障去撞测试车。而理想这场测试,是让自家车去撞一辆真实的重卡,这本身就非常规。

更关键的是,视频里那辆乘龙重卡,前轮腾空、驾驶室前倾,像是“被撞散架”了。但从工程角度看,重卡的驾驶室本就是“可溃缩”设计,在剧烈碰撞中与底盘分离,恰恰是为了吸收冲击、保护司机——这反而是安全设计的体现。可大众看到的画面,却是“理想i8把重卡撞趴了”,乘龙成了“软脚虾”。

乘龙的回应很克制:“我们每辆车都经过严格质检,坚守安全第一。”这话不假。国内重卡出厂前要经历满载制动、颠簸路试、碰撞模拟等多重考验。一辆合格的重卡,自重可能超过10吨,而理想i8才2.5吨左右。真要硬碰硬,i8更像是“鸡蛋碰石头”。可视频呈现的效果,却是“石头碎了,鸡蛋完好”——这合理吗?

有懂行的老司机告诉我:“这种测试,重卡如果没做任何准备,直接硬撞,驾驶室位移是正常的。但拿这个说事儿,对卡车品牌不公平。”说白了,这不是乘龙不安全,而是测试场景本身就有“戏剧化”嫌疑。

安全测试的“边界”在哪?

我翻了翻理想官方抖音,发现最新发布的视频里,重卡车标已被打码。这说明什么?理想也意识到,这场测试的“连带伤害”可能超出了预期。车企做碰撞测试,本意是展示自家产品实力,但若方式不当,可能演变成“踩一捧一”的营销。

我们不妨做个对比: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针刺测试”,特斯拉的“电池底部碾压测试”,都是围绕自身产品展开,不涉及第三方品牌。而理想这场“对撞重卡”,本质上是一场“非对称对抗”——用乘用车撞商用车,本身就存在质量、结构、设计目标的巨大差异。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再看数据:理想i8的电池包宣称“无漏液、无起火”,这值得肯定。但电池安全不仅看碰撞,更要看长期使用中的热管理、绝缘性能、BMS系统响应。一次测试成功,不代表万无一失。就像你考了次满分,不能保证下次也一定不挂科。

还有那个“9气囊全开”。L2级辅助驾驶普及的今天,主动安全比被动安全更重要。理想i8搭载的双Orin-X芯片、激光雷达,能在碰撞前预警、自动刹车,这才是防患于未然。可发布会上,这些“防撞”技术没被重点讲,反而是“撞了也不怕”成了主角——这会不会无形中鼓励“硬刚”心态?

用户怎么说?真实体验比视频更复杂

我在理想社区翻了翻车主反馈。一位i8准车主说:“看到那个测试视频,第一反应是震撼,第二反应是担心——万一我真撞上重卡,视频里的‘完美’能复制到现实吗?”另一位老车主则调侃:“以前担心电池起火,现在担心撞完重卡,保险公司不认账。”

这提醒我们:安全宣传要真实、克制,不能制造“无敌”幻觉。再坚固的车,也扛不住120km/h撞水泥墩。再先进的气囊,也救不了不系安全带的人。

我也试驾过一款主打安全的国产电车,厂家送了我一场模拟碰撞体验。那种瞬间的冲击感、耳膜的压迫、安全带勒进肩膀的痛,让我至今不敢超速。安全,不是靠一场视频秀出来的,而是靠每一次踩刹车、系安全带、打转向灯积累出来的。

和谁比?理想i8的对手到底是谁?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横向来看,理想i8的主要对手还是蔚来ES8、问界M9这类大型电动SUV。我们拉个简单对比:

车型 理想i8 蔚来ES8 问界M9

车身结构 高强钢+铝合金 全铝车身 高强钢占比超80%

气囊数量 9个 7个 9个

电池安全测试 刚性刮底、重卡碰撞 针刺、挤压、火烧 挤压、海水浸泡

主动安全 L2+辅助驾驶 NIO Pilot ADS 2.0

从数据看,理想i8在气囊数量和碰撞测试“视觉冲击力”上占优,但蔚来和问界的电池安全验证更全面。关键区别在于:蔚来和问界从不拿第三方车辆当“道具”,而是用标准化设备测试,结果更可比、更可信。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安全是底线,不是秀场

回到乘龙的回应:“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这话有点扎心,但也点出了行业痛点。当安全测试变成流量密码,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我理解车企想证明实力的迫切。新能源竞争白热化,安全是用户最关心的痛点之一。但证明安全的方式,应该是透明、可重复、可验证的,而不是一场“重卡翻车”的视觉奇观。

理想i8本身的车身设计、电池防护、气囊配置,确实有硬实力。但这场争议也提醒所有车企:别用“踩别人”来“捧自己”。乘龙也好,其他商用车品牌也罢,它们承载的是物流、基建、民生,安全标准丝毫不低。一场“表演式碰撞”,伤害的不仅是品牌声誉,更是公众对汽车行业整体的信任。

未来会怎样?

理想和乘龙,最终可能会私下和解,也可能不了了之。但这件事留下的思考是长远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汽车安全?

是看谁撞得更狠?还是看谁预警更早?是迷信“铁包肉”,还是相信“智能避险”?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未来的安全,或许不再是“撞不坏”,而是“根本不会撞”。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你愿意为一场震撼的碰撞测试买单吗?

如果一辆车很安全,但从不宣传,你会信任它吗?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安全教育?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最后说一句: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撞的。再强的车身,也抵不过一次分心。安全,永远始于方向盘后的那颗心。

乘龙回应碰撞测试“不敌理想i8”:每车均经严检,将持续跟进-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