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圈子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新能源车这块,九月份的销量数据一出来,让不少关注车市的人都感觉有点看不懂了。
以前大家总觉得,提到新势力就是“蔚小理”,提到老大就是比亚迪,格局好像挺稳定的。
可现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整个牌桌像是被人重新洗了一遍,有的品牌突然就冲了上来,有的之前风光无限的,现在却有点跟不上了。
这背后的变化,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
首先得说个让人自豪的大背景。
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发展得有多快呢?
数据告诉我们,九月份全国卖出去的新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已经高达百分之五十七点八。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现在停车场里随便找两辆崭新的车,其中一辆很可能就是挂着绿牌的。
这个速度,放在几年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更厉害的是,在我们自己国家的自主品牌里,这个比例更是飙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七十八点一,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生产的车,十辆里头有将近八辆都是新能源。
反过来看那些以前大家觉得很“香”的合资品牌,它们的新能源车比例才只有百分之七点四,简直是被甩得看不见影子了。
这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跑在了世界前列,咱们老百姓也越来越信任和选择自己的国产品牌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势力车企之间的竞争就显得格外激烈和有看头了。
最让人意外的,可能就是零跑汽车。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零跑一直走的是亲民路线,主打一个“性价比”,感觉就是便宜实惠。
但谁能想到,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选手,竟然成了继理想之后,第二个累计销量突破一百万台的新势力车企。
更让人吃惊的是,它不光车卖得多,居然还开始赚钱了。
根据公布的财报,零跑在今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了一点六亿元。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卖得这么便宜,怎么还能赚钱呢?
其实这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
首先是“薄利多销”和“规模效应”。
当一个工厂一个月能生产将近六万台车的时候,分摊到每一台车上的研发成本、生产线成本、管理成本就会被大大稀释。
这就好比你开个面馆,一天只卖十碗面,那房租水电都得这十碗面来扛,利润肯定薄。
但如果你一天能卖一千碗,每碗面需要承担的固定成本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利润自然就上来了。
零跑就是通过巨大的销量,把单车成本降了下来,从而保证了百分之十二以上的毛利率。
除此之外,零跑还有额外的收入来源。
咱们国家有个“碳积分”政策,简单说就是生产新能源车的车企会得到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卖给那些还在生产大量燃油车、积分不够的传统车企。
光是卖这个积分,零跑一年就能多赚好几个亿。
所以,零跑的成功告诉我们,便宜和赚钱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规模做起来,把成本控制好。
如果说零跑是靠着苦练内功、稳扎稳打实现了逆袭,那么小米汽车的入场,就更像是一场雷厉风行的“闪电战”。
雷军带着小米造车,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也伴随着不少质疑。
但事实证明,互联网的玩法在汽车行业同样威力巨大。
仅仅十八个月的时间,小米汽车的累计销量就突破了四十万台,平均每个月卖出两万两千多台,这个速度超过了所有前辈。
更关键的是,小米并没有像其他车企一样推出一大堆车型让人眼花缭乱,它就靠着SU7和YU7两款车,就把市场给打透了。
九月份,这两款车加起来卖了超过四万台,其中YU7更是直接冲到了SUV销量榜的第一名,连特斯拉的Model Y都被它压了一头。
小米的策略,就是把做手机的“爆品思维”用到了造车上。
集中所有资源,不搞机海战术,而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两款产品打磨到极致,让它在设计、性能、智能化体验和价格上都具有超强的竞争力,然后一举引爆市场。
这种“少而精”的打法,不仅让小米迅速站稳了脚跟,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未来的汽车,可能真的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智能移动终端,谁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软件体验和生态服务,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有新人笑,自然就有旧人哭。
曾经作为新势力领头羊、最早突破百万销量的理想汽车,现在的日子就有点不太好过了。
九月份的销量榜上,理想的品牌排名已经跌到了第七位,曾经的明星车型L系列销量全线下滑,比如旗舰车型L9,月销量已经跌破了四千辆,和高峰时期相比可以说是腰斩。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简单来说,就是理想过去赖以成功的“护城河”正在失效。
理想靠着“增程式”技术,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同时精准定位“奶爸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对手。
但现在,增程式技术已经不再是独门秘籍,市场上同类产品越来越多。
往高端看,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在抢夺用户;往中低端看,有零跑和小米这样主打性价比的对手在围攻。
理想的优势区间被大大压缩。
更危险的是,在纯电动车这个大趋势上,理想的步伐明显慢了半拍。
它的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因为造型设计引发巨大争议,市场表现不如预期,后续推出的纯电车型也未能激起太大水花。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过去一直靠数学单科成绩优异来保持领先,但现在考试规则变了,开始考综合科目,他的短板就立刻暴露了出来。
与理想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问界的强势崛起。
虽然在累计销量上暂时落后于零跑,但问界的后劲十足,并且牢牢占据了利润最丰厚的高端市场。
它的M8车型在四十万级别市场里一枝独秀,而更高端的M9车型,在五十万以上的市场更是连续十八个月保持销量冠军。
问界能卖得这么好还这么贵,背后的最大功臣无疑是华为。
华为提供的鸿蒙智能座舱和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构成了一道极高的技术壁垒。
对于很多追求科技感和智能化体验的消费者来说,买问界就等于买了一整套顶尖的华为智能生态。
这种由技术定义的“新豪华”,显然比传统的堆砌真皮、实木内饰的“老豪华”更具吸引力。
问界用市场表现证明,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才是最硬核的奢侈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做到“卖得多,还卖得贵”,实现了非常健康的商业模式。
相比之下,曾经和理想并称“三巨头”的蔚来和小鹏,现在的声量就小了很多,它们虽然也在努力跟上,但在小米、零跑的爆发和问界的高压之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算是勉强维持在第一梯队。
而那些合资品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是几乎失去了存在感。
就连曾经的绝对霸主比亚迪,虽然总销量依旧遥遥领先,但增速也出现了明显放缓。
可以说,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已经从过去的一超多强,演变成了一场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混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