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赚9千亿,日产亏2千亿,同是日系为何天差地别

最近有件事在财经圈和汽车圈里都传得沸沸扬扬,那就是日本两大汽车巨头,丰田和日产,交出了两份天差地别的成绩单。

你看丰田,半年时间里净利润高达9000多亿日元,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笑开了花。

再看另一边的日产,同样是半年,却亏损了2000多亿日元,日子难过到什么程度呢?

丰田赚9千亿,日产亏2千亿,同是日系为何天差地别-有驾

他们甚至决定把自己位于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给卖掉换钱,还要在全球范围内裁减上万名员工来削减开支。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大家都是日本响当当的汽车品牌,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贸易政策也都大同小异,怎么一个像在天堂数钱,另一个却像掉进了地狱,连家底都快保不住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要说清这个问题,光看表面上的车型好不好卖、营销做得怎么样是不够的,咱们得往深里挖,挖到这两家公司经营管理的根子上。

其实,答案可能就藏在一套几十年前就已经成型的管理哲学里,那就是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

这套理论的核心思想,说白了就一句话:把企业里所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浪费”都给揪出来,然后彻底消灭掉。

在丰田看来,利润不是靠提高售价“赚”出来的,而是靠杜绝浪费“省”出来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浪费”呢?

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浪费可能就是没吃完的饭菜倒掉了,或者东西用坏了扔掉了。

但在丰田的生产管理专家眼里,浪费的范畴可大多了,所有不能给产品增加价值的环节,全都是浪费。

这里面最典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就是“库存”。

很多人会觉得,仓库里多备点零件、多存点成品,心里踏实,客户要货随时都有,这不是好事吗?

但在丰田看来,这简直是万恶之源。

丰田赚9千亿,日产亏2千亿,同是日系为何天差地别-有驾

咱们来算一笔账。

首先,你库存多了,原来的车间和仓库肯定放不下,那就得花钱盖新的仓库,这笔建筑费用可不低。

其次,东西得从生产线运到仓库里去吧?

你就得买叉车,雇佣专门的搬运工,这又是一笔持续的人工和设备开销。

东西放在仓库里,时间长了可能会生锈、老化、损坏,你还得派人去管理、去维护保养,这又是成本。

为了清楚地知道仓库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每种东西在哪里,你还得开发或者购买一套复杂的仓储管理系统,再配上专门的管理人员。

这一环扣一环,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但对你最终卖出去的那辆车的价值,有增加一分钱吗?

没有。

更可怕的是,这种库存浪费还会引发一连串的“次生浪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说,因为仓库里堆的东西太多太乱,信息管理跟不上,结果某天生产线上急需一个零件,你却在仓库里找不到了。

这时候生产就得停下来,耽误了交货期。

管理者一看,可能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哎呀,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够,所以才会缺货。”于是,在下一年的计划里,他可能会申请购买更多的新设备来“提高产能”。

等新设备一到,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多了,仓库里的库存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

你看,一个最初的浪费,像滚雪球一样,引出了一连串更大的浪费,最终能把企业微薄的利润全部吞噬干净。

丰田赚9千亿,日产亏2千亿,同是日系为何天差地别-有驾

日产这次陷入困境,固然有战略决策、联盟内部矛盾等多方面原因,但长期以来在生产管理上可能存在的这类“隐形浪费”,无疑是加剧其财务压力的重要因素。

搞清楚了物品的浪费,我们再来看看人的“浪费”。

在生产车间里,一个工人忙忙碌碌一整天,他就真的创造了8小时的价值吗?

丰田的管理人员会拿着秒表,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仔细分类。

第一种是纯粹的浪费,比如工人在原地等待零件运过来,或者把一个半成品挪来挪去整理位置,这些动作对产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必须立即消除。

第二种是“虽然必要但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比如工人需要走几步路去工具架上拿一个扳手,或者弯腰按一下机器的开关。

这些动作在现有条件下是必须的,但它们本身也不给产品增值,是需要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环境来尽可能减少的。

只有第三种动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劳动”,比如把零件装配起来,给车身进行焊接,或者对发动机进行调试。

这些动作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形态和性能,是顾客愿意花钱购买的价值所在。

丰田生产方式追求的极致目标,就是让工人的工作时间里,第三种“增值劳动”的比例无限接近百分之百。

反观一些管理粗放的企业,车间里看起来人来人往,一片繁忙,但仔细分析下来,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了走路、等待、寻找、搬运这些不增值的行为上。

这种“无效的忙碌”,正是企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根源。

在所有浪费类型中,丰田的创始人尤其痛恨一种叫“生产过剩”的浪费。

丰田赚9千亿,日产亏2千亿,同是日系为何天差地别-有驾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多生产点东西备着,效率不是更高吗?

比如一条生产线,原来10个人一天生产100件产品,经过改进,现在同样10个人能生产120件了,效率提高了20%,这难道不是好事?

如果市场上正好需要120件,那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但问题是,如果市场需求并没有增加,一天还是只需要100件,甚至减少到了90件,你还按照120件的“高效率”去生产,那每天多出来的二三十件产品就成了纯粹的浪费。

它们占用了资金,耗费了原材料和人工,还得花钱找地方储存,最后可能因为卖不掉而降价处理甚至报废。

这种为了追求生产数据好看而进行的生产,是一种“虚假的效率”。

丰田的解决办法是“准时化生产”,也就是说,生产的唯一指令来自于下游工序或者说最终的市场需求。

后一道工序需要一个零件,前一道工序才生产一个送过去,绝不多生产一个,也绝不提前生产。

整个生产链条被拉得紧紧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库存作为缓冲。

这种模式对管理的要求极高,但它从根源上杜绝了生产过剩这个最大的浪费。

回过头来看丰田和日产的巨大差异,我们就能明白,丰田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不是靠一两款爆款车型,也不是靠某一次成功的营销,而是靠几十年来深入骨髓的、对“浪费”的零容忍态度,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管理细节上精打细算,日积月累形成的强大体系竞争力。

而对于我们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启示。

我们看到像比亚迪等优秀国产品牌,通过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本身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外部采购、物流、沟通等环节的浪费和不确定性。

当我们的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扩大规模、提升产量这些表面数字,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像丰田一样去审视和消除内部每一个环节的“跑冒滴漏”时,那才是中国制造真正走向强大的开始。

说到底,企业经营的真谛,有时并不在于飞得多高,而在于走得有多稳,根基扎得有多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