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打开手机,估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总能刷到一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驾考视频。
视频里头,学员们在考场上的各种“神操作”简直层出不穷,把旁边的教练和安全员整得是一点脾气都没有,那表情,活脱脱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承受这一切”的现实写照。
看多了这些,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在网上也成了个热门话题,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学了还是压根没学,就敢直接上考场考驾照了?”这句调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咱们聊聊的现象和问题。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那就是每年的暑假,全国各地的驾校和考场都会迎来一波报名和考试的高峰期。
主力军是谁呢?
就是放假了的大学生们。
根据咱们国家公安部发布的数据,中国的机动车驾驶人数量早就超过了5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千万级的数量增长,这里面,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
暑假时间长,又比较完整,自然就成了大家扎堆学车、考证的黄金时间。
人一多,基数大了,那些平时可能不太起眼的个例,现在就更容易被集中地暴露出来,再经过网络的传播放大,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出“荒诞驾考”大戏。
那这出戏到底有多“精彩”呢?
说实话,有些场面你看了都得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比如,科目三考试里最基础的一项,上车前要绕车检查一圈,这基本上是送分题,可就有人能连续五次都忘得一干二净,直接挂科。
这还算常规的,更离谱的还有。
有位学员,把驾校发的黄马甲给反着穿了,这还不算完,上车后,在教练目瞪口呆的注视下,非常自然地伸出左手去挂挡、去拉手刹,那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他开的不是我们常见的左舵车,而是从英国或者日本特意运过来的右舵车。
还有的考生,可能是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卧室,考试过程中竟然在车里睡着了,呼噜声伴随着安全员无奈的叹息。
至于把安全带系成时尚单肩包的,把转向灯打成雨刮器的,把油门当刹车踩的……这些操作,每一个都精准地挑战着我们对基本常识的认知。
这些视频虽然看着好笑,但笑过之后,人们心里不免会打个问号:这样的驾驶技术,要是真拿了驾照上了路,那得多危险啊?
那么,这些看似聪明、反应敏捷的年轻人,为什么一坐到驾驶位上,就好像换了个人,表现得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笨”或者“不认真”就能解释清楚的,它其实是现在不少年轻人身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的集中体现,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学习态度、心理状态和时间观念。
首先是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很多人把考驾照当成了一个需要“速成”的应试任务,而不是学习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技能。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教练,有没有什么口诀能让我快点过?”于是,各种各样的应试口诀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比如“方向盘打死,看准哪个点就回轮”。
他们把这些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在驾校的训练场里练得也像模像样。
但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是僵化的,是经不起任何变化的。
一旦到了正式考场,换了辆车,后视镜的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或者参照物的位置变了,他们脑子里的那套“公式”就立刻失灵了,整个人当场就懵了。
说白了,他们是在用一种应付考试的思维来学习驾驶,却忽略了驾驶的本质是灵活应变和安全判断。
交通规则的每一条,都是在无数实际案例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用来保护生命的,而不是为了在考试中设置障碍的。
其次,是心理状态上的脆弱。
驾考,尤其是科目二和科目三,对人的心理素质是个极大的考验。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你一个人坐在车里,旁边坐着一个表情严肃、不怎么说话的安全员,车内外全是摄像头和传感器在盯着你,耳机里还时不时传来系统冰冷、没有感情的指令和扣分提示。
这种高压环境,别说是新手,就是一些老司机过来,都可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
很多年轻学员,平时在学校里、在朋友面前可能很活跃,很自信,但一到这种决定“成败”的严肃场合,心理防线就很容易崩溃。
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看到同伴都通过了的焦虑、上一次失败留下的阴影,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到了考场上就会被无限放大。
结果就是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完全不听使唤,平时练得再熟练的动作,此刻也变得僵硬走样,错误百出。
最后,就是时间管理上的拖延。
这可以说是现在很多人的一个通病了。
“今天太晒了,明天再去练车吧”、“朋友约我打游戏,练车的事下周再说”,这样的想法在许多学员心中都出现过。
结果就造成了一种“练车三天,休息半月”的普遍现象。
他们没有意识到,开车这项技能,非常依赖于一种叫做“肌肉记忆”的东西。
你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踩离合的感觉,方向盘打得也顺手了,结果一个星期不去碰车,下次再坐上驾驶座,那种感觉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这种断断续续、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效率极其低下,不仅浪费时间金钱,更让学员陷入一种“学了就忘,忘了再学”的恶性循环里,自信心也被一点点消磨掉。
等到真正要上考场了,心里自然一点底都没有,表现得像个新手中的新手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有这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反面教材”,也同样有许多顺利通过考试的“正面榜样”。
他们成功的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踏实和用心。
别人在抱怨天气热、教练凶的时候,他们在默默地加练;别人在找捷径、背口诀的时候,他们在努力地理解每一项操作背后的原理。
有的人为了练好倒车入库,天不亮就跑到训练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方向盘都被手磨得光滑发亮。
有的人为了记住复杂的交通法规,不靠死记硬背,而是把理论知识和自己每天上学、回家的路结合起来,用实际场景去帮助记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他们清楚地知道,拿到驾照,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就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路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说到这里,关于“驾照到底有没有必要考”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停过。
有人觉得,在现在的社会,驾照是一个加分项,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节假日想出门自驾游,都方便很多。
但也有人觉得,开车太麻烦,堵车、找车位都是烦心事,方向盘对自己来说就像个“刑具”,远不如坐地铁、打车来得轻松自在。
这两种想法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生活规划来做选择。
但不管你最终选择考还是不考,驾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责任心的一次综合性检验。
它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当你准备掌握一项可能影响他人安危的技能时,敷衍和侥幸是绝对行不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