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冲破两万,智界2.0这回真能打了?

一年订单冲破两万,智界2.0这回真能打了?

01

今年车圈消息太多,我刚看完几个品牌各种降价,智界的预售数据又蹦出来了。

双7新款(S7和R7)上市还没几小时,订单就破了两万。

这个速度,有点像是当年问界M7“首日七万”的盛况。

多少新品牌扑腾半天都造不出来这种热度。

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数字,我其实有点半信半疑。

毕竟,新能源市场卷成这样,智界靠什么能让这么多人下单?

02

打个比方,现在买车有点像逛超市。

琳琅满目的新品牌,价格区间从20万到50万。

但大部分消费者其实看重三样东西。

第一,智能化体验。

第二,产品制造的扎实度。

第三,服务售后有没有“省心”。

这次智界双7新款,确实把智能化这个点做得挺狠。

辅助驾驶硬件,标配一堆高端货。

比如华为192线激光雷达,3个4D毫米波雷达,再加上后向的高精度固态雷达。

再跑个GB 9743-2024这种国标,厂家基本都标配了,但硬件和软件协同到位的没几个。

新车搭载ADS4.0系统,理论上会支持更丰富的辅助驾驶功能。

我们编辑部之前上手过问界M8,智界双7这回几乎把硬件堆满了。

03

不过“堆料”这事儿,不是只有配置亮眼就行。

很多品牌都爱用新LOGO,新配色,恨不得外观也全换掉。

我之前踩过这种坑。

买车时只看新外观,结果内在体验拉胯,开一年就后悔。

这回智界除了外观,舒适性也做了不少升级。

像S7的音响和中控屏,体验过之后,感觉还行吧,比之前顺畅。

R7直接上了主副驾双零重力座椅。

简单讲,长途通勤没那么累了。

04

有不少朋友问我,智界到底能不能长期“稳打稳扎”。

我得说,底层推动力还是体制调整。

去年底,智界从奇瑞体系里彻底“分家”,成了独立新能源公司。

华为成了主导方。

说人话就是,奇瑞负责“机械基础”,华为主导“策略和技术”。

我看了供应链资料,研发中心捣鼓到5000人,百亿投入不是吹的。

特别是生产端,智界用问界、尊界同源配置,每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车,还全程用AI检测。

每个做工细节,几乎都能数字化追溯。

这个落地能力,不是每个新品牌都会有。

05

但市场不是看谁研发砸钱多,而是谁能把“拳头产品”打出来。

我记得华为刚做SF5时,全网吐槽一片。

后来鸿蒙智行真正崛起,靠的就是问界M7和M9这样的爆款。

问界M7那波,新款上市45天就7万订单。

这就是赛道里头的“快速反应”。

有车友说,势头拉的太快,会不会质量跟不上。

我纠结过这个问题,担心“堆料换销量”,车主最后买到手还是各种小毛病。

但看智界现在用的供应商标准,核心部件跟尊界问界同源。

理论上,在20-30万价位可以买到50-100万部分豪华车用的零件和制造标准。

这个门槛不低。

06

有人问了,到底智界这波新款能走多远?

我觉得,这回跟以往不一样。

前面是华为和奇瑞磨合,现在直接成了“纯血鸿蒙”,所有体系同步。

服务渠道是鸿蒙智行全面搭建。

生产研发是全流程升级。

销售也是用高端品牌的模式拉渠道。

我之前和4S店师傅聊过这事,他们普遍看好智界的这一轮“全武装”。

不是一两个花哨配置,而是从设计、制造到服务都要拉齐。

07

有人老喜欢夸新品牌“模式创新”,但说到底,最后还是要看产品卖得动不动。

智界R7年初单月卖了一万一千多台,一度超越了Model Y这个老大哥。

这种数据,不是只靠营销。

背后都得靠实际产品。

而且,S7和R7这波上市只是前戏。

明年智界还有R9(大型SUV)和首款MPV在路上。

产品矩阵越来越全,打法也更像成熟企业了。

08

最后聊一嘴,我自己也被新品牌坑过。

当年图新鲜买入电车,后来售后体验掉链子,维修周期又长。

这次我看智界最狠的一点,就是服务端口由鸿蒙智行全部托底,系统规划已经到位。

很多环节由前面问界、尊界的成熟团队接管,出问题能直接溯源。

这让车主用得更安心。

好家伙,买新车最怕的就是售后掉队。

智界这回算是真正把体验和品质,都做成了闭环。

结尾我不整啥“感慨人生”,但客观讲,智界2.0不是简单换个壳,是真准备好打一场硬仗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