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3303477af004d00a7fc02b0db05b959~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9240166&x-signature=VE3y%2FmWN9NSsmqm26eC1M7ngz6I%3D你以为捡了便宜,回头一看全是坑…… 今天就聊聊那些最常用的套路,好多人中招了还没反应过来。
先说那 “零首付”“一成首付开回家” 的宣传,听着多诱人?
尤其是刚入行的卡友,手里没多少周转资金,一看见这个就动心了。
但你算过后续的账吗?
首付低了,月供肯定高,而且往往还藏着 “金融服务费”“GPS 安装费”…… 这些费用不明说,等签合同的时候才冒出来,有的甚至比正常贷款多掏好几万。
还有的经销商会把利息算得特别复杂,用 “手续费”“管理费” 代替,你问的时候含糊其辞,等还款的时候才发现不对 ... 这不就是变相抬高成本吗?
比如有卡友反馈,当初说首付 1 万提车,结果算下来三年月供比预期多了两千,最后总成本比全款买还贵了近十万,这上哪儿说理去?
再说说捆绑销售,这个也常见。
你想买裸车?
没门儿! 经销商会说 “必须在我们这儿买保险”“得装我们的车载系统”,甚至还有 “必须在指定修理厂保养满三年”。
这些附加项里水分大了去了,比如保险,本来自己买可能五千搞定,经销商那儿得八千,还不一定是全险;
车载系统号称 “智能导航”,实际上是淘汰款,反应慢还经常出错。
有卡友试过,不买这些附加项,经销商就说 “车价得涨两万”,你说你买还是不买?
尤其是现在卡车市场竞争也激烈,有些经销商就靠这些捆绑项赚钱,裸车利润薄,附加项才是 “肥肉”... 这其实就是利用卡友急于提车的心理,变相强制消费。
还有售后承诺,卖车的时候说得比唱的还好听, “三年免费维修”“终身保养打折”“零件坏了随时换”,等你真出了问题找过去,就不是那回事了。
要么说 “这个不在保修范围”,要么说 “得等厂家审批,至少半个月”,有甚者,当初承诺的 “免费救援”,真需要的时候要收 “出车费”“工时费”。
比如有卡友的车发动机出了问题,还在保修期内,经销商却说 “是你保养不当导致的,不算保修”,最后自己花了三万多修。
为啥会这样?
因为当初的承诺大多是口头的,没写进合同里,你没证据,只能吃哑巴亏。
经销商就是抓住了卡友 “重口头轻书面” 的习惯,先把车卖出去再说,后续的售后根本没保障。
说二手车置换,现在不少卡友会把旧车抵给经销商换新车,这里面的坑也不少。
首先是旧车估价,经销商会故意压低价格,找各种理由 “挑毛病”,“你这轮胎磨损严重,得扣五千”“发动机有异响,再减三千”,明明旧车市场价能卖八万,他们只给五万。
然后是置换补贴,宣传说 “置换最高补三万”,等你真置换了,却说 “你这旧车不符合补贴条件”“补贴得等三个月才能到账”,最后要么拿不到补贴,要么只拿到一点点。
还有的经销商会把旧车的欠款、违章算到新车账上,你没查清楚就签了合同,回头还得替旧车还账 ... 这其实就是利用卡友对二手车估价不熟悉,信息不对称,趁机压价、克扣补贴。
说实话,这些套路能得逞,一方面是经销商抓住了卡友的痛点 ... 比如资金紧张、急于提车、对专业知识不了解;
另一方面是监管还有漏洞,很多口头承诺没法律约束,卡友维权难。
比如低首付的金融陷阱,很多卡友不懂贷款合同里的 “隐性费用”,签的时候没细看,回头发现不对也晚了。
还有捆绑消费,虽然现在有规定禁止强制捆绑,但经销商换个名目,比如 “套餐优惠”,你就很难界定是不是强制。
想起以前买家电,也有过类似的套路,“免费安装” 其实收材料费,“以旧换新” 压低价,现在家电市场规范多了,但卡车行业因为涉及金额大、产业链长,还存在这些问题。
不过近几年也有变化,比如有的地方开始要求经销商把所有费用明细列出来,售后承诺必须写进合同,这是好事,但还不够 ... 卡友自己也得提高警惕,比如签合同前把所有费用问清楚,写下来;
旧车置换前自己先找第三方估价;
售后承诺一定要书面确认,别信口头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