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来唠唠车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网上好多人都不太推荐买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双离合变速箱的车。这到底是为啥呢?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
咱先说说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哈。这东西呢,其实是汽车厂商为了应对政策和满足消费者对动力的需求搞出来的。现在政策上对汽车的油耗和排放要求越来越严,厂家没办法,只能想法子缩小发动机排量。可排量小了,动力不够咋整?这时候涡轮增压技术就派上用场啦。涡轮增压能让发动机在小排量的情况下,也能输出比较可观的动力,听起来是不是挺美的?
但这小排量涡轮也有它的毛病。涡轮介入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小段时间的迟滞。啥意思呢?就是你一脚油门踩下去,动力不会马上就来,得等个零点几秒,涡轮才开始工作,动力才猛地一下上来。这在你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就有点让人着急了,心里会 “咯噔” 一下,感觉车反应慢半拍。
再说说这双离合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呢,结构上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把两个手动变速箱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片离合器的滑动摩擦来实现换挡。理论上,它换挡速度快,传动效率高,能让你的车加速更迅猛,还能省油。但实际用起来,问题可不少。
就说这拥堵路况吧,简直是双离合变速箱的 “噩梦”。在城里堵车的时候,车子走走停停,变速箱一直在低档位之间来回切换。这时候,双离合变速箱里的 K1、K2 摩擦片就得反复和主动摩擦片结合分离,有时候还会长时间处于 “半联动” 状态。这就好比你一直用脚踩着离合器,还不停地踩下、松开,累不累?这些摩擦片也是一样,不停地摩擦,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早期的干式双离合,靠的是空气对流散热,热传递效率低得可怜,热量根本散不出去,就特别容易过热。你想想,一个东西一直发热,还散不出去,能不出问题吗?过热就可能导致电子元器件故障,变速箱就开始 “闹脾气” 了,要么顿挫感特别强,要么直接给你来个故障灯亮起,让你干着急。
就算是现在改进了的湿式离合器,在长时间低速拥堵路况下,变速箱温度也会蹭蹭往上涨。虽然湿式离合器散热比干式好点,但也架不住一直这么折腾啊,时间长了,同样容易出问题。
还有啊,双离合变速箱在降挡速度上也不给力。它升档快,是因为预先挂入了上一级档位。但要是遇到突发情况,需要急加速降档的时候,它就得先脱开高档位,再挂入低档位,这个过程就比较慢了。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已经升高了,突然挂上低档位,就好像你跑步的时候,突然被人拉了一下,然后又猛地推了一把,车子就会出现顿挫,开起来特别不舒服。
另外,双离合变速箱的爬坡能力也有点弱。一方面,它没有液力变矩器,没办法像 AT 或者 CVT 变速箱那样实现低扭放大,爬坡的时候就感觉动力差点意思。另一方面,在爬坡起步的时候,它得用半联动状态,这对双离合摩擦片来说,负荷可不小。而且爬坡的时候,车子速度不稳定,变速箱还会频繁在一挡、二挡之间升降挡,这就更增加了摩擦片的磨损。有人可能会想,那我用手动模式锁定一挡不就行了?可惜啊,有些发动机有保护设定,在一挡的时候,发动机转速一般不允许超过 2000 转,这样一来,发动机输出功率就不足,爬坡还是费劲。
还有个耐久性的问题。双离合变速箱的核心就是双离合器,里面的 3 个摩擦片因为频繁摩擦,间隙会变大。一旦间隙变大超过可调整极限,就会打滑,打滑又会导致过热,这简直就是个恶性循环。一般来说,双离合摩擦片在正常路况下,10 万公里左右可能就需要更换了。要是你经常在那种超级拥堵的大城市开车,几小时才走几公里,那摩擦片的耐久性就更差了,说不定没到 10 万公里就得换,这可都是钱啊。
不过呢,咱也得说句公道话,这种小排量涡轮加双离合的动力组合,也不是一无是处。现在各大厂家也都在想办法改进,虽然不能完全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但相比早期,已经好太多了。而且,这种动力组合的车一般价格比较亲民,大多定位在紧凑级家用车,对于那些购车预算有限,只有 10 万块钱上下的消费者来说,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要是你预算充足,能买大排量涡轮增压加 AT 变速箱的车,那肯定更好。但现实就是,很多人还是得在有限的预算里选车。
所以说啊,有人不推荐买小排量涡轮加双离合的车,确实是因为它存在一些缺点。但要是你的预算就卡在那儿,又想买辆车代步,那这种车也不是完全不能考虑。大家在选车的时候,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多去试驾试驾,感受感受车子的性能,再做决定。
好啦,今天关于小排量涡轮加双离合的车为啥有人不待见,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啦。觉得有用的朋友,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祝您财源广进,生活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