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陷争议:碳纤维前舱盖和马力封印背后的车主心声
5月刚过,小米汽车又成了朋友圈热搜常客。自家SU7 Ultra,先是因为那个4.2万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吐槽得体无完肤,紧接着OTA限制马力的操作一出,直接把信任危机推上新高度。小米连夜两次道歉,但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
有个哥们刚提了Ultra,还在群里晒车,说自己选装了这个“赛道级散热设计”的碳纤维前舱盖。本来想着能提升点性能,结果开回家发现,这玩意儿不仅让前备箱消失不见,“增强散热”效果也几乎感受不到。实测温度差异还不到2℃——说好的黑科技呢?网友神评论:“花四万买个空气动力学造型?我这头发都快被吹掉了。”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东西确实有点气流导出、辅助散热作用,但之前宣传太模糊,现在为此致歉。这波公关啊,有点像小时候考试抄答案,一开始信誓旦旦地说会满分,最后老师批卷时才发现全靠想象力。
朋友老刘一边刷新闻一边念叨:“你说咱要不是看着宣传那‘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谁愿意多掏四万块钱?”现在官方又改口,说“散热只是附加功能”,原来最核心的卖点变成顺带手的彩蛋。这就跟去饭店吃饭,本来说招牌菜送饮料,到头来主菜缩水饮料还涨价,那味儿真够呛。
小米后续推出了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以限时免费改回铝制机盖;已经锁单或者已经提车选配的人,可以领20000积分作为补偿。但大家算了一下,这20000积分等于2000元,只能在自家的生态链里消费,相当于花42000元买外观+再送你个定向购物券。有网友调侃:“这是变相劝我们继续当铁杆米粉啊,不薅羊毛不给走。”
表面上看,小米强调用的是啥高端工艺——什么减重1.3kg、赛道验证之类。但现实很骨感,大多数人觉得性价比太低。毕竟日常通勤谁天天跑赛道?身边同事直接摇头,“42000块换外观升级,还不如拿去海南浪一圈。”这一句笑翻众人,也挺扎心。
其实更炸锅的是OTA限马事件。一觉醒来,有用户发现自己的SU7 Ultra本该有1548匹大马力,新系统更新后居然只剩900匹,要解锁全部功率得专门跑到专业赛道做圈速考核。不少车主表示合同根本没写这些条款,你不能买完之后再临时加条件吧?
微信群里的讨论火药味十足,有人甚至组起维权群要求恢复原始性能或赔偿损失。有位小姐姐直言:“难怪我爸一直让我别冲动消费新势力,我以为他老古板,现在真服气。”也有人站出来支持这种限制,说城市道路千匹电动车容易失控,自上市以来超速事故不少,还有人员伤亡案例出现。“安全第一,总不能让飙车党祸害路人吧!”一句话,把话题拉到了社会责任层面。
细琢磨下来,其实行业也挺矛盾。一方面厂商拼命堆参数,比谁动力大、零百快;另一方面实际体验却经常尴尬收场,比如千匹电动车日常开根本用不上那些动力,还增加安全隐患。而且驾校还是100多马力的小油耗教练车,新司机毕业就能摸1548匹的大怪兽,不慌才怪!
聊到这里,我想起去年陪表弟考驾照,他那教练还是二十年前那种桑塔纳。当时他问我:以后要不要考虑新能源高性能车型?现在看来,当初我的建议“慢慢来别急着上手猛货”算是靠谱,否则碰上这种突发政策调整,人都懵圈。
小米应对方式其实暴露出了沟通机制的问题。不管是机盖定位模糊、宣传反复横跳,还是突然推送限制,都显得缺乏用户调研和预案准备。有段子手“别人家的惊喜都是红包雨,我们收到的是‘惊吓’弹窗。”
对比来看,一些国际品牌早就搞分级驾驶培训或者电子围栏技术,用科技手段平衡性能与安全。这种思路值得参考,可惜很多国产厂商还停留在“堆配置”“秀肌肉”的阶段,对市场规律敬畏不足。“创新噱头”满天飞,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关心啥,用起来舒不舒服,是不是被套路了?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太快,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成熟,需要时间沉淀。我倒觉得,每一次这样的风波都是一次提醒——别光盯着数据和PPT,多听听用户怎么吐槽,多看看真实用法场景,再决定怎么推广产品才靠谱。“讲故事容易,把故事圆回来难”,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大潮里,没有哪家企业能永远躲过翻船风险,只看有没有勇气面对问题而已。
结尾整一个生活互动小游戏:假如你中了42000块彩票,你会选A全款升级你的爱车外观(但功能基本无变化),B换20张1000元代金券只能逛同一家超市剁手一年内用完(不过品类巨丰富),C存银行图安心,看它每年涨两毛利息……欢迎脑洞放飞,在评论区留言你的奇葩选择理由!生活嘛,就是这么爱折腾,又怕踩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