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重整能否挽回造车新势力的旧梦

威马重整能否挽回造车新势力旧梦:现状、原因、影响与启示

一、事件核心情况:重整计划启动,但前景渺茫

重整进程‌:
2025年11月,威马汽车宣布与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方为宝能系)达成重整协议,翔飞投入10亿元初期资金,计划复产EX5和E5两款车型,目标2025年产销1万台,2026年达10万辆,2030年挑战百万销量、千亿营收。

股权结构‌:翔飞成立于2023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2024年工商年报显示参保人数为0,其关联方宝能系自身负债超247亿元,资金实力存疑。

复产节点‌:威马计划2025年9月在温州基地复产,但市场已换赛道,15万元级车型已普及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技术,威马旧平台车型竞争力严重不足。

历史背景‌:

威马曾是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2019年销量超1.6万辆,位居新势力第二。

因研发投入不足(2019-2021年年均不足10亿,远低于蔚来的40亿)、自建工厂模式导致资金链断裂,2023年10月申请破产重整,负债超203亿元,资产仅39亿元。

二、事件原因:战略失误与市场巨变

战略层面‌:

研发投入滞后‌:威马早期选择自建工厂,资金投入大,但2019-2021年年均研发投入不足10亿,导致产品竞争力迅速落后。

渠道扩张失控‌:2021年经销商数量超600家,是“蔚小理”之和,但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

上市失败‌:三次冲击IPO未果,2023年借壳阿波罗出行计划终止,失去关键融资渠道。

市场层面‌:

竞争格局巨变‌:头部品牌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集成,重新划定竞争边界。15万元级车型已普及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合资品牌加速推出混动和纯电产品。

消费者信任崩塌‌:2021年威马EX5“锁电门”事件(通过OTA升级限制电池容量)引发173位车主集体维权,品牌口碑受损。

资本层面‌:

宝能系入局动机存疑‌:宝能自身负债超247亿元,其接盘威马或为获取造车资质和工厂资源,但能否持续输血存疑。

翔飞资金实力薄弱‌:注册资金1亿元,2024年无参保记录,初期10亿元投资或难支撑长期运营。

威马重整能否挽回造车新势力的旧梦-有驾

三、事件影响:行业洗牌加速,威马前景黯淡

对威马的影响‌:

复产挑战‌:EX5和E5车型技术落后,价格打6折可能都无人问津,复产初期目标(1万台)或难实现。

品牌信任重建‌:需解决历史质量问题,并重新建立消费者信心,但资金和时间成本高昂。

资金链风险‌:宝能系自身难保,翔飞后续投资承诺(超100亿元)或落空,威马可能再次陷入停产。

对行业的影响‌:

中小品牌生存空间压缩‌:头部品牌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占据市场,中小品牌难以突围。

资本态度转变‌:投资者更谨慎,倾向于支持已实现规模交付和盈利的企业,威马案例或加剧资本对造车新势力的审慎态度。

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者权益受损‌:威马车主面临售后服务缺失、智能化功能失效、保值率下降等问题。

供应链风险‌:供应商可能遭遇货款无法收回、订单无法履行等问题,影响业务发展。

四、事件启示: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法则

技术投入是核心‌:

持续研发投入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威马因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落后,最终被市场淘汰。

头部品牌通过技术集成和规模效应,重新划定竞争边界,中小品牌需紧跟技术趋势。

精细化运营至关重要‌:

渠道扩张需与资金实力匹配,威马过度扩张经销商导致资金链断裂,教训深刻。

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是生存基础,避免“烧钱换规模”的不可持续模式。

消费者信任是生命线‌:

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是品牌立足之本,威马“锁电门”事件严重损害品牌口碑。

需建立透明、高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消费者问题,重建信任。

资本选择需谨慎‌:

造车新势力需选择有实力、有诚意的战略投资者,避免被“资本游戏”拖累。

宝能系自身负债累累,其接盘威马或为获取资源,但能否持续输血存疑,威马需警惕“二次破产”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