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

汽车行业的又一把火,又要烧起来了。这次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这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里边,一个特别吸睛的动作: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乍一听挺热闹的,“L3”这个概念对于普通老百姓甚至不少老司机来说,可能有点懵:这东西到底是啥玩意?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辆自己转方向盘、自己踩刹车、还会躲避大妈遛狗的汽车了?

先弄清楚,“L3级”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前各种新车发布会,不少车企喜欢拿智能驾驶说事儿,从L1到L2,有的还号称体验“L2.99”。但L3是个什么大坎?简单说,L3是指“有条件自动驾驶”,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车可以自己控制绝大多数操作,驾驶员理论上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但这话不能表面理解成“睡觉都没事”,要是真闭眼开车赶上突发情况,车有可能立马就‘呼叫主人救命’,你不接管还真要出事。

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2025年这个档口,让L3车型“有条件准入”?难道是我们的智能汽车技术真的到了可以全面放手一搏的程度?还是说,政策层面有迫切性?再换个角度问一句:咱们的马路、法规和司机们,都准备好迎接L3了么?

我觉得,这里面最本质的动因,还是和“稳增长”三个字死死绑在一起。汽车,是中国制造业压舱石一样的存在。疫情过去后,消费市场的拉动力被寄予厚望。不光是要让老百姓多买新车,更新换代,还要让他们买得开心、买得有新鲜感。新能源车、高端品牌、智能网联——这仨标签,现在就是车圈的流量密码。L3这一波政策,能不能给沉闷了下来的市场,添把火?

我们要承认,推动L3级自动驾驶,表面上是为了刺激消费,其实更像是在逼技术快点上马。你想想,政策如果一直拖着不批,企业研发永远都绕着法规走。但一说“可以干了”,企业的钱、脑子全扑上去冲刺新的标准。逼着车企卷技术、卷标准、卷体验,希望费尽心力拼出全球竞争力,拼出一点不像只是在国外买芯片、买算法的那种傀儡感。

其实有趣的是,现在很多车企宣传的时候都差不多说自己“快L3了”,但真上马时,连他们自己都怕。国内马路压力大、非机动车横飞、摩托三蹦子来回穿插,哪有那么多无人驾驶的理想环境?要知道,L3自动驾驶体系其实怕的不是算法不行,是整个社会环境太复杂。

发展L3,大家担心的不光是“技术有没有问题”,还有“出事了谁负责”。比方说,万一哪天系统说“哥们儿,你赶紧接管,出事儿了不关我事”,司机正好在刷抖音,谁担责?保险赔不赔?一出人命,那算是机器司机还是你本人?还有,如果L3普及了,是不是将来所有车主都要考个“自动驾驶应急接管证”?交警查酒驾的时候,机器跑偏到底查车还是查人?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L3自动驾驶准入来了,车企技术压力加大,普通司机如何应对-有驾

你细想一下,其实“有条件批准”这四个字非常有分量。有关部门不是说你随便做,是特定车型通过试点、测试、评估……合格了才让你“上桌”。换句话讲,开绿灯不等于乱闯红灯。这是把市场想爆,风险想稳,一起抓。

有人会说,搞智能驾驶,是不是会加剧“内卷”?本来新能源就已经卷得脑袋发昏,每个月都“体验升级”、每个季度都“OTA”推送,这下还加上L3。其实,这种竞争,就是生产力的刺激器。企业必须卷质量、卷安全、卷出新体验,你不卷就没资格站在牌桌上。不然你以为国外的特斯拉、Waymo,他们为啥拼命砸钱?不是等着卖广告,是抢占下一个产业高地。

不过,别忘了,咱们不能只盯着技术、销量那些数字。发展L3,还有一个最隐形也最要命的门槛,就是公共环境!国内大城市车道拥堵、法律法规还没完全适应、老年代步车“上天入地”谁能治?一辆L3级别的汽车,在实验场地跑得再灵光,真上了路,光遵守交通规则甚至要吃亏。有条件试点,这意思就是——我们得先练好基本功,边实践、边摸索、边升级。

这里其实也藏着一个考验,我们到底是要造一堆“能在理想状态下开”,但实际没人敢用的噱头产品,还是能真正在市区公路跑起来、让普通人不费脑子也能信赖的、“能落地”的智能车?各家企业,如果只图抢热点、收割资本市场,最后出几个PPT造车神话,也不是正道。用户更关心的是,用了这玩意,是省事赚钱还是增加烦恼和风险。

深一层的问题,其实是在问:中国汽车,是不是到了必须拼自动驾驶的阶段?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拔苗助长。自主创新,固然是大势所趋,可自动驾驶不是摁个按钮就能用,它需要交通网络、法律配套、保险体系、乃至消费者习惯一起“自动升级”。这一块没做好,市场爆得再快,也会有隐患。

当然有人说,国外发展L3也不是一帆风顺,特斯拉那么多精英团队,碰到大暴雨大雪还得束手无策,更别说马路上突然“闯红灯”的电瓶车了。我国想领先、想弯道超车,关键是要沉下心,不浮躁。不是“露脸了就高兴”,而是要让老百姓愿意掏钱买单,用得顺手安心。这才叫真正的行业升级,而不是“政策一刀切,企业赶鸭子上架”。再说了,技术升级像高考,不能光靠鸡血。

所以总结来说,L3车款准入,是新阶段的号角,但也是一张压力测试卷。它既是给创新者的舞台,也是给监管和配套的挑战。要想让中国车企成为全球规则制定者,一定得扎扎实实补短板、堵漏洞。否则,一味拼速度,只会留下更大的安全担忧与市场遗憾。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明天你能买L3自动驾驶的新车,你敢闭眼躺在后排睡大觉吗?你相信机器比你还懂中国的马路吗?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到底是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还是更安心、更可靠的日常用车体验?这恐怕,不是一套政策、一句口号能回答得了的。接下来几年,才是真正见分晓的时候。大家怎么看?敬请拭目以待。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