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派科技泰达论坛献策,用数据架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咱们走进任何一家汽车4S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的汽车APP,扑面而来的总是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参数和配置表。

这个车的百公里加速快了零点几秒,那个车的屏幕又大了几英寸,还有那个续航里程又多了几十公里。

这些数字看起来确实很厉害,但很多消费者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这些东西,真的都是我开车时最需要的吗?

我们的汽车市场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大家都在比拼谁的参数更亮眼,谁的功能堆得更多,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内卷”。

奕派科技泰达论坛献策,用数据架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在这种氛围下,汽车好像成了一台由各种零件和数字拼凑起来的冰冷机器,而开车的人,我们这些活生生的、有着各种各样真实需求的用户的感受,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然而,就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参数竞赛中,最近有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汽车新品牌——东风旗下的奕派科技,在天津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他们认为,要想在今天的市场里脱颖而出,关键不在于把车的功能堆得像山一样高,而在于真正搞明白开车的人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而他们用来读懂用户心思的“秘密武器”,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但可能又觉得有点神秘的“大数据”。

这家成立才几个月,就在8月份交出了月销量近2.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0%惊人成绩单的新企业,它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让我们看看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奕派科技的总经理汪俊君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产品时代”迈向了“用户时代”。

这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呢?

简单来说,“产品时代”的核心是车。

车企觉得自己只要把技术搞上去,把功能做齐全,车造得好,自然就会有人来买。

他们的思路是“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

但“用户时代”完全反过来了,核心变成了人。

现在的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个性化。

有的人买车是为了每天上下班通勤,图个方便省心;有的人是为了周末能带上全家老小去郊外撒欢,看重的是空间和舒适;还有的年轻人,把车看作是展现自己个性的一个大玩具,追求的是驾驶乐趣和科技感。

如果车企还用老一套的思维,想用一款“万金油”式的产品去满足所有人,那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奕派科技泰达论坛献策,用数据架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所以,奕派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方向,他们要做的不是“经营车”,而是“服务人”。

要把关注的焦点从冷冰冰的硬件,转移到热腾腾的用户体验上来。

要实现这个转变,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

奕派科技的方法论,就是建立一个围绕数据的完整体系,他们称之为“融合—拆分—赋能”。

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步“融合”,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和用户相关的所有信息。

这可不只是做几份市场调查问卷那么简单,而是要把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所有环节的数据都打通。

比如,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测试出的车辆性能数据,生产线上记录的每个零件的装配信息,销售顾问跟客户聊天时了解到的购车顾虑,甚至包括车主在实际用车过程中,每天开多少公里、经常去什么地方、喜欢在车里听什么类型的音乐、空调开到多少度最舒服等等,这些海量的信息都会被汇集到一个大的数据平台里。

第二步“拆分”,就是对这些收集来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这就好比一位高明的厨师,面对一大堆食材,他会把它们分门别类,清洗、切割,然后思考怎么搭配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数据分析师们做的就是类似的工作,他们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规律,给用户画出一张张清晰的“画像”。

比如说,他们能识别出哪些是“注重经济实用的城市白领”,哪些是“追求生活品质的二孩家庭”,甚至能分析出不同用户群体在用车时最关心的问题和最常遇到的痛点。

第三步“赋能”,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这些分析出来的结论,应用到公司运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去,让数据真正产生价值。

这就等于把厨师做好的菜,精准地送到每一位食客的餐桌上。

分析结果会告诉产品研发团队,下一代车型应该增加什么样的功能才能更受欢迎;会告诉市场营销团队,应该通过什么渠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和潜在客户沟通才最有效;还会告诉售后服务团队,应该提前为哪些车主准备什么样的保养服务。

奕派科技泰达论坛献策,用数据架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通过这样一套流程,数据就不再是躺在服务器里的一堆代码,而是变成了驱动整个企业围绕用户需求运转的血液。

理论说起来可能有些枯燥,我们来看几个奕派科技在实际操作中的例子,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数据驱动模式的威力。

在他们开发风神L8这款车的时候,按照传统思路,这是一款家用车,那就要空间大、省油。

但奕派的数据团队通过分析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用户数据里,家庭用户的占比正在快速提升,而且很多车辆的导航目的地都是各类郊野公园和旅游景点,同时,后排座椅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承载着“全家出游”幸福时光的重要空间。

在长途旅行中,坐在后排的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乘坐体验,其实是很多车主一个没有说出口但又非常在意的“隐性需求”。

发现了这一点后,奕派做了一个在同级别车型中相当大胆的决定,他们把一些通常只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车上才会配备的舒适性配置,比如后排的独立空调、座椅按摩、小桌板、娱乐屏等等,都应用到了这款十几万的家用车上。

这个做法精准地击中了目标用户的痛点,让很多人觉得“这车太懂我了”,市场反响自然非常好。

另一个例子体现在智能座舱上。

现在的新车都标配大屏幕,功能也五花八门,但很多功能设计得过于复杂,或者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最后就成了摆设。

奕派有一项叫“007战斗模式”的功能,一键开启后,车内氛围灯、音乐都会变得很有激情。

但后台数据显示,这个功能刚推出时很受欢迎,后来用的人却越来越少。

是大家不喜欢了吗?

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出在触发方式上,原来的操作有点繁琐。

奕派科技泰达论坛献策,用数据架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于是,工程师们很快通过在线软件升级(OTA),优化了开启方式,这个功能的使用率立刻就回升了。

这说明,在奕派看来,一辆车交付给用户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语音指令,都会被系统记录下来,成为下一次产品迭代和优化的依据。

他们甚至把座舱的功能模块化,让用户可以像玩手机一样,自由定义屏幕上显示哪些内容,把哪些常用功能放在最顺手的位置。

这就让汽车从一个固定的工业产品,变成了一个可以和用户共同成长的“智慧伙伴”。

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思维,还延伸到了营销和服务领域。

过去车企打广告,就像在广场上撒传单,不管谁路过都塞一张,效率很低。

现在,奕派可以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的推送。

如果数据分析你是一位“年轻奶爸”,那App给你推送的可能就是关于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后备箱空间的介绍;如果判断你是一位“商务人士”,那重点展示的就是车辆的静谧性和乘坐舒适性。

在售后服务上,更是从被动的“等你来修”,变成了主动的“为你着想”。

车辆的电脑系统会实时监测车况,在轮胎磨损、电瓶电量等关键指标出现异常前,就通过手机提醒车主。

如果车辆不幸发生碰撞,甚至不需要司机操作,车辆就会自动接通紧急呼叫中心,报告位置,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这种“用户还没开口,服务就已经到位”的体验,无疑会极大地提升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好感度。

奕派科技的探索实践,实际上也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参考。

他们提出的几点建议,比如建立全行业统一的数据安全标准,让用户能够放心地分享数据;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适度推动数据的合规流通,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以及呼吁全行业从“参数内卷”转向真正的“用户价值竞争”,这些都切中了当前行业发展的要害。

归根结底,技术的发展终究是为了服务于人。

当汽车企业能够真正利用好数据这座桥梁,去深度地理解和链接每一位用户的真实需求时,汽车就不再是一台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能够融入我们生活,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舒适和乐趣的智慧伙伴。

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激烈竞争中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