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安4S店凌晨大火,店方沉默新能源疑问引热议

凌晨三点,安徽阜阳的夜色被一场大火撕开。浓烟裹着火舌吞噬整栋建筑,展厅内数十辆崭新的汽车在烈焰中扭曲变形,像一排排静默的牺牲品。天亮后,焦黑的车架残骸暴露在秋日清冷的阳光下,而比废墟更荒凉的,是信息的真空。

长安汽车4S店被焚毁,无人员伤亡,这是万幸。但当公众追问“烧毁的是否包含新能源车”时,店方回应“未透露”,官方沉默以对,舆论场迅速升温。真相未明,猜忌已燃。

安徽长安4S店凌晨大火,店方沉默新能源疑问引热议-有驾

这起火灾本身是一场意外,但它暴露的危机应对短板却非偶然。阜阳多家长安4S店公开销售UNI-Z、Lumin、深蓝S05等新能源车型,信息触手可及。起火门店是否涉及新能源车,本不应成为谜题。然而,企业选择回避关键信息,等于把解释权让渡给了谣言与恐慌。

安徽长安4S店凌晨大火,店方沉默新能源疑问引热议-有驾

数据比情绪更冷静。2024年最新统计显示,燃油车起火概率为每万辆5.2辆,新能源车仅为1.72辆,前者是后者的三倍。90%的新能源车火灾源于电池热失控,而多数发生在充电或静置状态。这些事实本可平息误解,但在信息空窗期,公众只能依赖最原始的联想——火势猛烈=电池爆炸=新能源不安全。

安徽长安4S店凌晨大火,店方沉默新能源疑问引热议-有驾

这种认知偏差并非无知,而是企业失语催生的集体焦虑。当企业在危机初期选择“暂无信息”或“等待调查”,看似谨慎,实则放任了信任的流失。社交媒体上,“电车自燃”的标签一次次被点燃,每一次沉默都成了助燃剂。企业忘了,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不是控制消息,而是掌控叙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已进入一个“风险被放大”的传播时代。一场4S店火灾本属个案,但因涉及新能源,便自动接入公众对技术安全的敏感神经。此时,企业若不主动提供科学解释、技术背景与应对机制,公众便会用碎片信息自行拼图——哪怕拼出的是恐惧。

安徽长安4S店凌晨大火,店方沉默新能源疑问引热议-有驾

长安的沉默不是孤例,却是警钟。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型风险,企业必须从“事后通报”转向“即时沟通”。公布车型信息、配合消防透明披露进展、用通俗语言解读可能原因,这些不是负担,而是重建信任的砖石。

火灾终会熄灭,但信任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在真相浮现前,企业不说,谣言就会替你说。
每一次沉默,都是对公众理性的一次辜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