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第三季度卖了44.15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少了12%。听上去挺简单的数字,但细扒细琢就发现,特别是在咱们中国市场,这下滑程度比美国还狠,整整降了27%。我有个老同事在上海的4S店说:这阵子门店里连试驾的人都少了,客户都盯着国产新品牌,价位近,颜值又高,性价比看着更实在。我当时还心想,这是不是单纯品牌观念的问题?后来仔细想了想,恐怕不止如此。
欧洲、南美还有中东那边,奔驰销量反倒保持增长。为什么有区别?我估计是供应链和当地市场策略差异,比如欧洲对豪华品牌的忠诚度更高,且高端用户基础稳定。这就像研发一个新车型一样,欧洲像是熟悉的土壤,能撑起奔驰复杂的供应链,反倒中国市场更像变幻莫测的天气,有时候阴雨连绵,有时候烈日当空,那些国产品牌像快跑的新苗,总是能快速适应,抢了不少地盘。
再说电动车,奔驰纯电(BEV)销量4.26万辆,和去年差不多,没有增长。比例占总销量里头基本站住脚没动。心里其实挺奇怪的,奔驰这么多年投入不少,为什么电车还没跑起来?可能是电池价格没明显降下来,成本压不下去,或是充电配套还不够好。我跟修理厂一哥们聊过,他说: 奔驰的电车保养贵,咱普通用户怕养不起,尤其这时候经济不太宽松。这话说得实在,贵不是事没啥用,关键是心理承受能力。这也说明奔驰电动车的高端痛点还没解决,消费者转化慢。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笔记,记得2023年供应链成本比2019年涨了至少20%-30%(体感),尤其原材料和零部件涨价明显。一线研发也告诉我,奔驰适应美国高关税那边的变化特别被动,供应链布局调整影响大,天知道多少零件得重新找供应商,还要跑合规认证,时间和钱都被压榨得不轻。
说到美国,销量跌17%,看着没中国那么惨,倒也挺麻烦。身边一位朋友在底特律的汽车零部件厂上班,他说厂里最近加班少了,奖金也缩水。大家都知道,这类成本变动叠加市场需求波动,导致厂商得画大量预算表格,可我觉得,他们内部还有隐隐的焦虑——如果成本线一旦被打破,产品竞争力受伤的可不止奔驰一家。
我这儿想打个转——其实我一开始对奔驰销量下滑的理解有点浅,单纯以为是市场竞争加剧。但深入想,成本端的无形压力、关税政策的波动、消费者心理的转变、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都构成了这道不确定的变量拼图。
这让我想起一次跟经销商主管小张的聊天,他轻描淡写说:卖车容易,留住客户难。现在客户买车之前,更多是在等、看、比,时间拉长了,忠诚度自然降低。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核心:消费者在挑心理价位和品牌信任的微妙边缘摇摆,毕竟一台车几万,甚至几十万,不是随便买,尤其在经济有点紧张的当下。
算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换个角度说,不同价位的车型实操差别也挺明显。比如某款豪华中型SUV,价位在35万上下的,在中低配和高配之间,质感和功能差距有时候让普通用户纠结。国产品牌同价位的配置往往更高,服务体验也更灵活,让消费者更容易下手。奔驰在这块确实有些被拉开护城河的刺痛感。
咱来个粗略算账。假设奔驰在中国卖出的大概14万辆(估算),整体下滑27%,意味着差了大约5万台销量。以单车平均利润2万元粗算,差额利润超过10亿元。这个直观的数字让我觉得,奔驰降预期也不是吓唬人,实打实的压力摆在那里。
有意思的是,我没细想过,但猜测中国本土新能源政策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奔驰和其他进口电动车的销量。政策的不确定性加上国内品牌补贴政策的温和调整,又让豪华进口电动车的市场被压缩。这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得用更多数据去印证。
奔驰第三季度的成绩,也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卖得多不等于卖得好,保住用户才关键。毕竟投产一个新车像养一锅汤,从选材到火候,每步都费心思,更别说还有市场和政策这两个大锅在摸索变温。
我就好奇了,你觉得这波销量下滑,是纯粹市场热度变迁,还是奔驰自身老派思维没跟上?聊聊你们身边的感受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