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新展厅里,一辆中高端增程混动汽车静静地矗立,反射着灯光,也映着旁边销售员带着“该怎么跟客户解释这车到底用什么驱动”的疑惑表情。几米外,一台插混车型同样闪闪发亮,旁边的信息牌上大字标着“可油可电、低能耗”,可惜路过的大爷只是瞟了一眼,继续咨询更便宜的燃油版。这场混动之争,没有硝烟,却每时每刻都在营业厅和用户之间发生突围与内耗。
如果你是这家4S店的选车者,面对“插电混动”与“增程混动”,你会怎么抉择?你是在意省钱,还是更关心体验?还是干脆选择不纠结,走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
市场的故事,其实不复杂,关键是细节够不够扎实。插混车型,在A级畅销,靠的是普惠、务实,怎么省钱怎么来,用户是“薅羊毛”的高手;而增程混动,在C级出圈,吃的是驾乘享受和高端氛围感,用户大多皮松肉紧,不关心几毛钱油耗,倒要一瓶法国香水。两者技术路线不同,用户群体分割明显,看似国王与王后,实则各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称霸。
从旁观者的专业视角来看,这场对决其实是一场“技术-需求错位游戏”。插混车,本质是内燃机和电机“两套班子”轮流上阵,造价和调校都挺复杂。成功的原因很直接:大家手头紧,上市快,补贴多。市场既要电,也舍不得油,于是插混出现了。增程车呢?看似鸡肋,实际是油机只管发电,驱动全部交给电机,一刀切掉机械复杂性。比起传统混动,增程就是一个“偷懒但效率高”的新物种。调校难度陡降,体验一致性强,就像大厂的预制菜,怎么装盘都不会难吃。
有些老车厂,看不上增程技术,觉得多此一举,技术上“无聊”,市场上“狭窄”。而造车新势力则秒懂用户的懒与怕,直接借着“油转电”套路杀进体验为王的中高端市场。说到底,主角从来不是发动机,而是那个愿意为“电驱丝滑”多掏几万块的用户。
站在数据面前,谁都得承认现实。国内2024年的乘联会销量,插混全面碾压丰田系HEV,靠得就是比亚迪等玩家的“低价、补贴、全覆盖”打法。但如果你只看销量排行,容易误判。调整一下视角,看自二十万以上的销量结构,增程车型的地盘越发结实。理想L6、问界M8这些“带大电池的大沙发”用户爱得不行,插混的高端车却始终没火起来。再说句扎心的,用插混开垦的市场,最后却被增程在高端圈层一把截胡,传统汽车企业的工程师们,估计想拍桌子砸茶盏了。这就像用铁锹挖出来的蛋糕,被人用银勺子连皮带馅一口吞掉。
比亚迪是混动的王者,销量全球前茅,但在国内高速路上,谁开了辆秦PLUS,默默会被当网约车司机,小区里停着都没人多看一眼。这品牌定位的困境,跟腾势D9那几千台高端车型销量一样尴尬。反观蔚来,车主都像星巴克楼上的合伙人,还是净亏钱;理想汽车靠着增程混动玩出了新豪华用户的盈利密码;问界M8借了余承东的话头“买油车不如买增程车”,也聚了一帮愿为体验买单的人。这边是技术的分水岭,那边是市场的闷声暴富。
技术上再多说两句,插混的痛点是系统复杂,油电切换靠人调校,体验层次各异,谁家调得好谁才体验安稳,剩下全靠运气。在实际用车场景里,插混油电切换时多半有顿挫,小问题不断。增程的优点就是,发动机只是发电机,“电驱唯一”,理论上没法乱来,体验更稳,坏了也好修。当然,这种简单的美好未必多有突破,说白了,就是逻辑简单的安全牌,谁选谁都靠得住。这成了高端市场的一颗定心丸。
现实归现实,技术归技术,谁都难逃用户习惯的天罗地网。每当驾驶增程混动车出街,总有人问“你这能直接烧油吗?”回答是不能,你得等发动机转电再用,这种解释场面每次都像刑警解读案情,一半疑惑、一半无奈。懂技术的说你冤枉增程,不懂的又觉得增程虚头巴脑。能解释清楚的,都能去考销售总监。实在不行,也只能黑色幽默应对:插混是技术群架,增程是机制脱单,大家爱的其实都是自我感觉良好。
回头来看,“插混开头,增程破局”,油车企业花大力气开出了“可油可电”的路,却在高端这条道,被增程截胡。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开悄悄地用更简单的技术方式,把高端市场的体验、利润,装进自己的口袋。传统车企习惯了大国工程、组件堆叠,发现市场却不讲理,用户用脚投票——谁能让我的驾驶更舒服,谁才是真王。
结尾也不做判断,只有疑问:技术的进步,到底是不是总要“复杂胜简单”?在追求高端体验的路上,是不是“技术的多余”,或许正是用户需求的刚需?你站在混动技术的变革点,会选择插混的性价比,还是增程的丝滑体验?到底哪个才是未来,或者说,这场技术的进化,还能进化到用户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吗?
欢迎打脸,欢迎抬杠,谁都可以是被市场收编的下一个主角。你怎么看这场混动技术的得与失?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