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

最近,咱们身边一件天天见、人人用的大事,被央媒点名批评了,一下子就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这事儿就是电动自行车的“解限速”问题。

您肯定也遇到过,自个儿规规矩矩地骑着电动车,速度表顶天了显示个25公里每小时,感觉跟散步也差不了多少,结果旁边“嗖”地一下,过去一辆跟您长得一模一样的车,那速度,快得像一阵风。

这时候心里头肯定犯嘀咕,咱们这车不是一个厂家出来的吗?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怎么他的就跟个小火箭似的,我的就慢吞吞的?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一个让管理部门头疼、让老百姓纠结的普遍现象。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电动自行车?

说出来吓一跳,超过了3.5亿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就是家里有几口人,就可能有几辆电动车。

它方便、省钱,已经成了咱们很多人日常通勤、接送孩子、买菜办事的首选,是城市交通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多了,车多了,安全问题自然就摆在了第一位。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为了大家伙儿的安全,国家出台了一个标准,叫《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

这个标准里头,有一条硬性规定,就是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设计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

这个25公里的时速,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

专家们经过了大量的科学测算和数据分析。

他们发现,在这个速度下,骑车的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突然蹿出来一个行人或者前面有车急刹,大脑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手脚也来得及做出刹车的动作,而且车辆的刹车距离也相对较短,不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

可以说,这个规定,就是给咱们每一个骑车人的生命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初衷是好的,是实实在在为了保护我们。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这道“生命安全线”,在市场上几乎成了一张废纸。

您现在去买一辆新国标电动车,几乎所有的店家都会很默契地告诉你:“您先去把牌照上了,手续办齐了,然后再骑回来,我几分钟就给您把速度解开。”怎么解开呢?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方法五花八门,有的是在电脑上用软件刷一下程序,有的是拔掉车里一根不起眼的限速线,操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更离谱的是,很多车辆在解除了速度限制之后,实际速度可能已经飙到了50公里甚至更快,但它的仪表盘上,最高显示的速度永远定格在25公里。

这么一来,既满足了用户对速度的需求,又能完美地应付路面上的检查,简直是“天衣无缝”。

这种“先上牌、后解速”的操作,已经成了行业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厂家在生产的时候,就预留了解除限速的“后门”;商家在销售的时候,把这当成了一个吸引顾客的卖点;而我们很多消费者,也觉得25公里的速度确实太慢,满足不了日常出行的效率,也就默认甚至主动要求店家这么做。

于是,一条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的法规,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性的漠视和变通之下,被架空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一辆车的安全性能,是和它的设计时速严格匹配的。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一辆按照25公里时速设计的电动车,它的车架强度、轮胎的抓地力、刹车系统的灵敏度,全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配置的。

它就像一个轻量级的拳击手,只能打规定重量级别的比赛。

你现在强行给它解除了限制,让它去跑一个重量级选手的速度,那会发生什么?

当时速达到50公里的时候,这辆车本质上还是一辆“自行车”的底子,而不是一辆摩托车。

在高速行驶中,一旦需要紧急刹车,那套原本只为低速设计的刹车系统根本承受不住,刹车距离会变得非常长,甚至可能直接失灵。

它那单薄的车架,在高速碰撞中也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很容易散架。

骑在上面的人,就成了真真正正的“肉包铁”,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各地因为电动车超速行驶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这些血淋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既然这条限速规定在现实中执行起来这么困难,监管成本又如此之高,效果也不理想,形成了一场没完没了的“猫鼠游戏”。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俗话说,堵不如疏。

既然大家对于比25公里更快的出行速度有这么强烈的现实需求,我们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合规的选项呢?

这时候,很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在很多城市里被限制多年的摩托车。

一提起摩托车,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噪音大的“炸街党”,或者是在车流里乱钻的危险形象。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也是过去很多城市“禁摩”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就全盘否定一个发展了上百年的成熟交通工具。

咱们可以冷静下来,把一辆非法改装、超速行驶的电动车,和一辆合法合规的摩托车放在一起比一比。

首先看车辆本身。

摩托车从设计制造开始,就是为了更高的速度和更复杂的路况准备的。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它的车架是用坚固的钢管焊接而成,强度和稳定性远远超过电动车。

它的制动系统,也就是刹车,很多都配备了更高级的联动刹车或者ABS防抱死系统,这在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它的轮胎,也是为了高速行驶而特制的,抓地力更强。

可以说,摩托车在安全硬件上,是全方位碾压超速电动车的。

让一个需要跑快的人,去骑一辆为速度而生的摩托车,远比让他骑一辆被强行改装、到处都是安全漏洞的电动车要安全得多。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看驾驶的人。

骑电动车需要什么?

什么都不需要,买来就能上路。

绝大多数骑电动车的人,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交通法规学习和驾驶技能培训,安全意识参差不齐。

而骑摩托车呢?

电动车限速25码何必禁,不如解禁摩托车省事,折腾什么-有驾

你必须先去驾校报名,学习交通法规,通过理论考试,然后进行严格的场地和道路驾驶训练,最后通过所有考试,才能拿到摩托车驾驶证。

这意味着,每一个合法的摩托车驾驶员,都是一个“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士,他们至少懂得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安全操作。

一个经过训练的驾驶员,骑着一辆为安全而设计的车,其安全性,肯定要比一个未经训练的人,骑着一辆充满隐患的改装车要高得多。

所以,问题的症结就清楚了。

一方面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出行效率需求,另一方面是超速电动车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

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围堵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参与“破解”的规定,收效甚微,倒不如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比如说,可以考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有序地放开对摩托车的管理。

当然,放开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要用更精细、更现代化的手段去管理。

比如,可以划定摩托车的行驶区域和时段,强制要求上牌、买保险,利用遍布城市的高清摄像头,严厉查处不戴头盔、违规变道、无证驾驶等行为。

把摩托车真正作为一个合法的、正规的交通参与者,纳入到城市交通管理体系中来。

这样一来,那些有长距离、高效率出行需求的市民,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安全、更专业的交通工具。

而电动自行车,则回归它作为非机动车的本质,承担短途接驳的功能。

这样分类管理,各行其道,或许才是解决当前困局,真正提升城市交通安全和效率的更优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