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装机量出炉,华为领先,禾赛紧随

停车场的晚上,一辆新款轿车缓缓驶入。

车头的激光雷达像目光一样扫过地面,仿佛在和夜色里的每一个障碍物较劲。

旁边,另一辆搭载了自研ADAS的国产SUV正试图精准泊车,却在最后一刻识别出一个无人问津的快递包裹。

激光雷达装机量出炉,华为领先,禾赛紧随-有驾

两辆车都没撞到任何东西,但一旁的保安还是习惯性地多看了一眼——他早就习惯了这些“有思想”的机械时不时上演的小型闹剧。

他不知道的是,这些车上的“智能眼睛”正在悄悄重塑一个行业的权力版图。

假如你是保安,每天对着这些新科技“眼神交流”,你会不会在心里默默盘算:要是有一天它们不听话了,是不是会变成一场好戏?

又或者,作为车主,你会在买车时纠结到底是选“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是“禾赛的激光雷达”,还是干脆相信比亚迪的自研系统?

其实,无论是停车场的保安,还是纠结于选配的车主,大家都被卷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技术暗流——只不过,谁是“赢家”,谁是“配角”,谁又在幕后悄悄布局,现场没人能说得清。

证据链很简单,也很残酷。

2025年前九个月,ADAS和激光雷达的装机量排名像一张成绩单,赤裸裸地摆在行业面前:博世老大、比亚迪自研异军突起、华为快速爬升成为第六名,激光雷达领域则是华为和禾赛双强垄断,合计75%市场份额。

剩下的玩家——速腾聚创、图达通——份额缩水,故事也变得不太好讲了。

行业的头部集中化趋势,比拼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规模与“量产能力”——一场没有硝烟但充满算计的市场争夺战。

站在旁观者角度,这场争夺打得比停车场的猫鼠游戏还要激烈。

博世作为传统巨头,依靠成熟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继续霸占ADAS领域的头把交椅;比亚迪自研系统加持,自家车型“快速上车”,市场份额直线上升,堪称国产自主的范本;华为作为技术新贵,靠“合作车型”加速渗透,用4.6%的份额成功闯入前六。

激光雷达赛道更是赢家通吃,华为和禾赛科技携手掌控了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二还多,其他厂商只能默默收缩阵地,等待下一次机会。

我的立场很直白——技术不是万能钥匙,市场也不是一场道德竞赛。

头部效应本质是“信任的绑定”:车企只会选择那些既能稳定供货、又能少出“幺蛾子”的厂商。

行业里真正的“黑天鹅”,往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产业链断裂或者量产失控。

对比那些被边缘化的小厂,华为和禾赛的成功,更多是“把控住了生死线”——有能力交付才有资格谈创新,有座位才有话语权。

激光雷达装机量出炉,华为领先,禾赛紧随-有驾

这一波市场整合,技术升级只是表象,背后是资源、规模与决策速度的较量。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华为的表现,我只能说,“高处不胜寒,低处也挺冷”。

华为激光雷达市场份额暴涨到41.3%,禾赛科技33.6%,二者合计75%,看上去风光。

但这风光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绑定”,是车企在技术选择上的无奈——谁敢用份额只有零头的小厂?

万一供应链掉链子,责任谁兜底?

行业里没人爱冒险,大家都喜欢“稳妥”。

你能稳定交付,我就愿意把命(和车主的钱包)交给你。

细细推演下来,市场其实是一场多米诺骨牌。

比亚迪自研系统崛起,抢走了传统供应商的蛋糕。

华为靠“合作车型”逐渐渗透,抢的是速度和灵活性。

禾赛科技作为国产激光雷达代表,凭“技术+量产”双保险稳住了阵地。

速腾聚创、图达通等厂商份额收缩,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小厂的日子,从来没容易过。

这里面最有趣的,其实是“量产能力”这门玄学。

你有再好的技术,没有规模化交付的能力,都是白搭。

行业不像小作坊,拼的是团队协作、供应链管控和资本耐力。

做得不好,不是被对手挤掉,而是被自己的“交期失控”拖死。

激光雷达装机量出炉,华为领先,禾赛紧随-有驾

我曾和一些小厂的工程师聊过,他们每天焦头烂额,不是技术卡脖子,而是客户催货、供应商跳票以及项目延期。

冷静下来算一算,技术只是敲门砖,“交付才是王道”。

当然,行业的“头部集中化”也不是一件全然值得庆幸的事。

大家习惯了“巨头把控一切”,但万一巨头失手,后果谁来收拾?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市场过度集中,往往孕育着下一个“意外”——这和停车场里突然冒出来的快递包裹没什么区别,谁也说不好下一个拦路虎来自哪里。

所以,主流车企在技术选择上越来越“保守”,只选最安全、最稳定的方案,不愿冒险。

这种“绑定”,表面上是安全感,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积累。

写到这里,我时常自嘲自己像那位停车场保安——每天看着技术的进步,却总觉得背后藏着一丝不安。

技术越发达,越像一场“人机对赌”。

激光雷达和ADAS自带的智能,让人类多了一份安心,也多了一层疑问:万一认知失误,谁来兜底?

现实里,“铁打的头部,流水的尾部”,技术浪潮裹挟着所有人,没人能全身而退。

市场的黑色幽默在于,所有人都在追求效率、稳定和规模,但一旦头部失手,结局未必比小厂倒闭好多少。

如果你是行业里的一员,或许会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头部绑定,是护城河还是枷锁?”如果你是消费者,可能更关心“智能驾驶是不是可靠”,但技术的安全感和市场的集中度之间,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等价关系。

也许,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技术跑得太快,而是选择越来越少。

最后,停车场的夜晚依旧很安静。

激光雷达和ADAS还在默默工作,保安依旧在巡逻。

没人知道,下一块“快递包裹”会不会成为技术进化里的黑天鹅。

我不做绝对的判断,只想问一句——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赛里,安全感和风险,是不是一对永远捆绑的双生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