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

三十层楼高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横滨湾的微光。

清晨七点,保安还在打着哈欠,电梯里人影稀落。

没人会想到,这栋承载着日产百年荣光的大楼,正在悄无声息地换主人。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签字的那一刻,或许某个高管的钢笔一滑,留下一道墨迹,比任何倒闭新闻都来得更冷静。

大楼依旧在,徽标未改,唯一变的是账本上“资产”二字被划掉,换成了一笔可观的“融资租赁”负债。

如果你是日产的财务总监,此刻你会庆幸松了口气,还是焦虑着下一个季度的现金流?

横滨大楼的出售,只是日本汽车巨头自救的一个缩影。

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暗流涌动。

日产,那个曾经引领日系汽车风潮的名字,如今不得不靠卖楼回血。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全球销量下滑,中国市场被新能源横扫,日本本土腰斩,北美成了唯一的亮色。

裁员、关厂、卖楼、融资租赁——每一个动作都像急救箱里的肾上腺素,救得了一时,却无法兜底失血的伤口。

中国市场的失守,尤为刺痛。

多年前,日产与东风联手,打造出“东风日产”这块金字招牌,曾经风光到让同行眼红。

如今,新能源潮水一来,合资品牌集体失语,东风日产亦未能幸免。

最新的“救命稻草”叫N7,一款挂着东风日产标志、却是“源自中国,面向世界”的新能源车型。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日产把希望寄托在这台车上,甚至和东风成立了进出口公司,试图用中国制造去撬动海外市场。

精彩吗?

还有点儿黑色幽默的意味——当年中国是合资品牌倾销的腹地,现在成了合资品牌出海的“母港”,时代真让人猝不及防。

但故事到这里还远没完。

东风,这家老牌央企的境遇,甚至比日产还更精彩一些。

数据显示,东风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大降12%,利润看似增长188%,但全靠政府补贴和资产变卖,一点儿可持续性都谈不上。

主营业务的现金流依旧是负数,应收账款像洪水决堤,坏账风险高得吓人。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同行都在往前冲,东风股份却像被困在泥潭,喊口号很响,脚底却打滑。

新能源战略口口声声“油电并举”,18款新车型排着队要上,但产销快报一出,新能源车全年只卖出1.6万辆,连集团里更“年轻”的子品牌都不如。

N7还得算在合资账上,上市公司体会不到这份“虚荣”。

从专业视角看,这一连串的动作和数据,是典型的行业转型阵痛。

日产靠卖楼输血,东风靠补贴过冬,两家昔日大厂都在用“非常规手段”对抗常规市场的残酷现实。

可惜,资产是卖一栋少一栋,补贴是吃一块少一块,真正的出路呢?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新能源转型、产品创新、全球化布局,每一样说起来都轻松,做起来都要掉几层皮。

东风股份新能源车型技术不过关,政策补贴享受不到,还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出口业务形同虚设,连集团内部都没能挤进资源池。

表面上看,公司还在运转,实际上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这里有个小插曲:东风股份的应收账款/利润比率高达11058.9%。

什么意思?

就是你账上利润看着有,但全是别人欠你的钱,收不回来就是笑话一场。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这让我想起查账时遇到的“账面百万,实际白条”的公司——看着人模狗样,银行账户里却养不起一只小猫。

东风股份的财报也像那只虚胖的猫,毛皮光鲜,肚子里全是风。

关于日产和东风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镜像。

日系车曾经仗着省油、皮实、性价比横扫全球,如今被新能源革命打得措手不及。

日产卖楼不丢人,丢人的是一直以为“卖楼之后还能东山再起”,却忽略了根本的产品力和创新能力。

东风股份的窘境则更像中国很多传统企业的缩影——嘴上响亮,手里没货,靠政策续命,市场份额一天比一天缩水。

新能源车卷到国外,出口创历史新高,东风股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行抢占高地,自己在商用车泥潭里打转。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说到这里,难免想起某位企业家的“至理名言”:“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

这一刻,大楼易主只是表象,真正的危机是企业“自以为安全”的麻痹。

日产靠天价融资租赁撑场面,东风股份靠卖资产和补贴遮羞布——这不是战略,是止血带。

止血带勒得久了,血液循环停滞,终究还是要坏死。

当然,我并不想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日产和东风毕竟有底子,有资源,真要咬牙转型,也不是没可能。

日系车企卖总部楼,中国合作伙伴转型,新形势带来挑战-有驾

产业链的调整、技术路线的重构、人才体系的激活,任何一个环节突破了都可能绝地反击。

走到今天,谁还敢说自己就是“安全岛”?

日系车靠油耗和稳定性吃了几十年红利,如今中国新能源车硬刚全球,谁不是在赌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但理性归理性,讲完道理还是得承认一件事:企业和行业,有时候走到岔路口,比拼的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能在看似最愚蠢的坚持里找到生存的缝隙。

日产卖楼,东风补贴,未必就是无解的困局,也可能是下一波浪潮前的蓄力。

但人性总是更擅长自欺。

你以为“卖完这栋楼,就能挺到春天”,可谁知道春天会不会来,或者来了以后,发现自己手里连一把耙子都没有?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此刻还在直视行业风暴、账目和现实的你:在熬不过的转型与看不见的希望之间,你会选择继续“卖楼补血”,还是趁早推倒重来?

抑或,你相信,时代的幸运总会垂青那些脸皮厚、能熬住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