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如今的汽车圈,别的不敢说,光吹的劲头,基本上能直接把发动机替换成嘴遁系统。品牌发布会一个个开得像唱K,今天谁又说自己“不是利润导向”,明天谁又“愿为用户牺牲……一部分利润”,仿佛特斯拉和华为的价格战打到了地球外沿,结果新车一出,价格依旧保留着写实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人说,别骗了,这种时候还相信品牌的什么“真诚”,那跟相信渣男的悔过短信一样勇敢。
说起来,“高山7不是一款利润导向的产品——宁可丧失部分利润,也要把好的产品呈现给大家。”这话听得我一激灵,一时间分不清是在卖车还是招贤良才女婿。站在台下,魏牌的高管们力陈苦情,“我们追求的是价值,不是价格”“坚持用心服务用户”……能把自己讲感动流泪的大约只有房产中介和直销现场。
我们普通人买个车,最怕啥?怕遇到套路,怕买到ppt,一台车买回家,过了一年动不动要OTA,升级快慢全凭官方一句话。可现在呢,厂家直接开口就是“不套路”“真诚”,仿佛老北京天桥说书的最后一段:您呐,千万别信别人,信我准没错。实诚人这年头,不但没出头,反而要使劲证明自己不是骗子。销售也难做,毕竟这个社会讲究的不是你真不真诚,而是你的“真诚”包装得有多精美,好让客户分不清你说的是不是假话。
汽车行业也学精了,卷价格、卷配置、卷营销,就是不卷售后。魏牌这次推出高山家族,一摆手就是三款不同尺寸,走商务、走家用、走年轻家庭,一个都不落。产品线短平快,定位简明扼要,可问题也简单粗暴:你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还要加点独家的,比如四驱、激光雷达、后排大屏幕,甚至连“最大车载冰箱”这种配置都能拿来当卖点。我寻思着,等哪天有品牌推出“原厂带热水澡”的MPV,我一点不意外,那就是打工人最后的浪漫了。
车展、发布会,什么时候成了批判大会?数数这几年,几乎所有品牌在宣传上都极力回避“价格”这个词,尤其流行强调“价值”,那叫一个高大上,好像一辆车里不仅有机械,还有柏拉图。可等配置一对,价格一比,发现性价比最贵的,往往是说自己最讲“价值”的。这就像小时候爸妈承诺的冰淇淋和动画片,分分钟能变成下周再说。
高山7开出来,主打30万以内,标配四驱、激光雷达、超大冰箱、最快加速、最灵活转向、最高“得房率”、最强音响、最长纯电续航。几乎在强调:同样的钱,你们买不到我这种花里胡哨——不对,是这种“极致体验”。可是谁都没说,这一切用下来,用户体验是不是和你的广告一样美好。很多时候,配置多了,维修起来也就多乐趣了。至于“得房率”,你在车里造房子吗?还没住进去就先上瓦房店了。
看看销量,魏牌连续两月销量破万,常年立flag:我们不是卖车,我们是在献爱心。新车交付一个接一个,早期营销“一手交钱一手交车”,伪装的是效率,骨子里还不是稳步扩张市场。可惜,销量一高高低低,就容易出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光景。至于什么用户触点、物理链接,那台下经销商默默地数着手里的提成心里门清:链接用户的其实不是你,是赠送的大礼包和维修券。
DTC模式,也就是直接面向客户。厂家跳过经销商,把自己当成红娘,用户当成未婚青年,准备促成这场婚姻。说得玄乎,其实就是想多赚一笔、少扯皮。不过谁也不用太天真了,商家和用户的关系,从来都是一场能力与运气的对赌。厂家拼命拉进距离,但你买车的那一瞬间,销售的好话和你老丈人的面子一样,都能决定你能不能提到想要的那台车。
魏牌高管讲得坦荡,“我们要的是触点、是用户生活场景,是长期的信任。”听着像是情感博主送你回忆杀,现实中谁不是琢磨着怎么把成本压到最低,把销量做最大,把年度总结写得最漂亮,争取年底多拿一台iPhone奖励。哪有什么真情实意,顶多是“真情流露”罢了。
品牌现下最励志的口号是:“我们坚持传递价值,而不是关注价格。”直接给定调,再配合资本市场的腔调,“规模优势”、“技术壁垒”轮番上阵,反正只要问到钱的问题,一律用“价值”糊弄过去。你要真敢在车展问一句:“怎么还不降价?”场面比婚礼催红包还尴尬。
大家总喜欢拿新势力说事,说什么人家没有历史包袱,灵活创新。魏牌偏不,死死抱住长城汽车35年的“优秀传统”,说自己“现金储备足,技术底子厚,研发品控牛”,就像一个中年人,嘴里喊着“我们还很年轻”,可一不留神,膝盖已经软了下去。还动辄端出自主研发、严把供应链品控,“我们始终有牌可打,机会总会轮到我家。”感觉自信都快写进基因里了。
我常琢磨,是不是这年头,开车不仅要比比谁的屏幕大,谁的雷达多,还得比谁更有安全感。厂家说了,安全是最重要的,包括技术层面、品牌层面,唠嗑都能唠出安全感的味儿。说白了,不管卖什么,最后都绕到一个词——信任。可惜,信任这玩意儿,比销量数据还虚,比用户画像还难捉摸,最关键是,没有APP能给你升级到信任2.0。
这几年,“尊重用户”的梗被玩坏了,嘴上全是“我们用心”,私下一直在想法刺激消费。哪有车企不想盈利?我看有的只是不想被说成“割韭菜”的那一个。民间早有智慧——无利不起早。如今被包装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再配合一组精美数据和几句“价值导向,长期主义”,感觉买车这件事一下子变得诗意了,仿佛坐进驾驶舱就能冲进理想生活,踩下油门就完成阶层跃升。
但买车到底图个啥?有人说:空间大、配置高、动力强,最重要是内心踏实。可厂商们忙着卷参数,讲故事,结果忽略了一项:用户想要的踏实,可能比冰箱、屏幕、激光雷达还贵重。毕竟广告再美,车本身还得能开,维修得便宜,二手得值钱。“信任”和“安全感”如果真有分量,应该写进质保书,再盖个章。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怎么看现在品牌的那句“真诚”,我答:当自来水公司广告上写着“我们卖的是干净水而不是利润”,你信不?真诚不是让你手动感动自己的道具,是厂商该做的正常配置,不是高档选配。
现实就是:厂商的宣传,用户的期待,努力在分歧中打太极。有多少信誓旦旦的承诺,就有多少脚踩西瓜皮的反转。现代社会学会一项本事很重要——听厂商讲产品,就像听公务员考编面试自我介绍,多半只挑好听的。你要真信了,全当给生活多一份调味;你要明白其中笑点和泪点交织,那就当看了一出角色扮演的大戏,乐子人只求乐子,精明人只挑干货,韭菜们依旧青翠。
最后总结一句,车市谁能赢?未必是技术最牛的,也可能是最会讲故事、最能制造信任感、最会割韭菜而不让韭菜觉察的那一个。至于真诚?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就像深夜的楼下电动车警报,总以为有用,其实最安全的是脚踏实地。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