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市场的回暖,首先离不开价格优惠与政策补贴的直接拉动。当前燃油车价格已处于历史低位,上汽大众、吉利等主流品牌推出 1.4 万元左右的平均降价力度,部分热门车型现金优惠可达 3-5 万元,配合 “零首付”“低息贷款” 等金融政策,大幅降低了预算型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政策层面,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将国四排放标准初期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2.0L 及以下排量车型报废可享 1.5 万元补贴,转让置换最高补贴 1.3 万元。随着部分地区补贴政策临近截止日期,消费者购车意愿集中释放,尤其在 10-15 万元主流价位区间,燃油车的性价比优势吸引了大量回流用户。
燃油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特定使用场景的精准适配。在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中,纯电动车续航衰减问题依然突出,而燃油车 5 分钟加满油、续航可达 800 公里的补能优势,成为北方用户的重要选择依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每年第四季度都是燃油车销售的传统旺季,低温天气下的使用可靠性进一步凸显。
县乡市场则成为燃油车的重要增长极。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普及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燃油车无需依赖充电桩的便利性备受青睐。某自主品牌经销商透露,下乡巡展时燃油车订单占比可达七成,而春节前后县乡市场的购车高峰,更放大了这一需求 —— 乘联会指出,县乡市场购车需求中燃油车占比始终偏高,这一季节规律进一步助推了销量增长。
如今的燃油车已摆脱 “技术落后” 的刻板印象,通过核心技术迭代与智能配置升级重塑竞争力。发动机技术不断突破,预燃室点火技术让燃油发动机热效率最高突破 45%,较传统机型油耗降低 25%,吉利、比亚迪等品牌的新一代燃油发动机热效率已达 40% 以上,兼具动力与经济性。
智能配置方面,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的差距持续缩小。广汽丰田全新威兰达等车型搭载域控制架构与新一代 TSS 4.0 驾驶辅助系统,实现 L2 级智能驾驶能力;主流燃油车普遍配备智能座舱、网联交互功能,J.D.Power 2025 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显示,燃油车整体魅力指数较去年提升 14 分,创五年最大增幅。
燃油车在二手残值方面的稳定表现,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决策关键。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燃油车 5 年残值可达 50%-65%,10 年残值仍能维持 25%-40%;而普通新能源车型 5 年残值多在 30%-45%,低端车型甚至低至 15%-25%。技术成熟、维修便利的特点,让燃油车在长期用车成本核算中更具优势。
出口市场的亮眼表现也为燃油车增长提供了支撑。2025 年前 11 个月,我国传统燃料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26.7%,远超新能源汽车 4.5% 的增速。在全球多个地区的汽车市场中,燃油车仍是主流选择,国内车企的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势,推动燃油车出口持续扩大份额。
尽管燃油车销量回暖,但 “脱油向电” 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稳定在 50% 左右,两者形成互补共存的市场格局。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燃油车正逐渐找到细分市场定位,如同智能手机时代的功能机,在特定场景中持续发挥价值。
车企的战略布局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吉利、长城等企业明确表示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则调整电动车推进节奏,采取 “油电并进” 的双线策略。工信部 “油电并进” 的政策定调,更预示着未来十年将是多元动力并存的发展阶段。
燃油车的阶段性增长,本质上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体现。当政策光环与资本热度逐渐褪去,消费者更看重车辆的可靠性、便利性与性价比。沉淀了百年技术的燃油车,凭借对多元场景的适配能力、持续升级的产品力,依然在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将在各自优势领域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共同推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