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站在首尔江南区的“弗里兹首尔”艺术展门口,第一眼看到这台宝马7系时,大概率会以为哪个理发店老板在车身上胡乱贴了彩条。视频画面里,七彩缠绕,繁复几近凌乱,像是三岁小孩把彩笔当水枪玩了一宿。嗅觉灵敏的艺术生,倒可能闻到点儿安迪·沃霍尔的旧香水味,但大多数围观者会本能地皱起眉头:这也叫艺术?
别急着下结论。摄像机往后拉,宝马的logo在光线下抖出反射,车身上那些直接贴膜成形的花纹开始展露“设计感”。跟以往的宝马艺术车不同,这一次,油漆罐和画笔都被请出局——艺术家李健勇用贴膜来操作。他要的是车和人体、空间之间的亲密感,要创造一场艺术和工业、科技与灵感的“肉搏”。贴膜的寿命有限,时间会把颜色磨成遗迹,这也许让车比起某些油画还短命——但艺术家并不介意,他说,运动和消逝,本来就是他的主题。
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宝马为庆祝韩国公司三十周年,邀请行为艺术家李健勇用纯电动i7打造一辆艺术车,作品被拉进了李健勇的“身体景观”系列。这台i7会在2025年的弗里兹首尔艺术展亮相,创作者还会现场用行为艺术致敬自己的作品和宝马的老传统。
业内人士看这事,往往喜欢问一句证据在哪?这事会不会只是一次高级的营销噱头?宝马艺术车系列历史悠久,安迪·沃霍尔的M1,劳森伯格的635 CSi,都是大师亲自下场干活,甚至能开去勒芒赛车场上撒撒野。这次的贴膜版,算不算“降级”?有点像把牛排切成肉片,再贴上胶纸当新菜,多少有点寡淡。
不过,证据链其实能自圆其说。宝马艺术车最初的本意是把赛道和艺术工作室拉到一条起跑线上。很多老款艺术车,车身刷了画,赛车里还沾着燃油味儿。但是李健勇的这台i7,非但不下赛道——一说到性能测试,他可能反问一句:“你跟抽象画讨论过几步一秒吗?”他的“身体景观”,强调的是人在空间的活动,“贴膜作品”本身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这就和传统绘画完全错开了路数。
我的观点很简单:如果有哪家车厂最有资格撒艺术家的野,应该就是宝马。它的过去充满叛逆和冒险,它从没指望艺术车能带来销量增长。李健勇的i7从形式到理念都吻合了宝马想要的新鲜血液。虽有商业运作的成分,但本质依旧是那句老话——“哪怕被误解,依然要飙出新意”。
细节上推演,事其实很有玩味。贴膜的确不耐久,单靠物理性能撑不上历史。这很好理解:“任何持久的东西都很贵——除了遗憾。”不过,艺术不本该就是问题制造机吗?李健勇联手宝马,用“不稳定的媒介”把本来就有寿命的汽车,变成更脆弱的“时光胶囊”。等哪天贴膜褪色、开胶,这台车大概率会进博物馆的恒温仓库隔离观察。等爱车之人和艺术馆的策展人讨论维修与“复原性”的时候,问题还会一层层叠加。
再看技术实现上,宝马以往的传统油漆艺术车,是直接在车身打底上手,残留的刷痕和指纹,其实暗含着“唯一性”。这回贴膜技术成熟到近乎工业品复制,反而让艺术沦为工业美学的陪衬——把手艺和工业拉进擂台,观众是看谁先泄气。可这也正好击中了现代艺术的软肋:廉价的材料,反复的姿态,靠策展语境“加持”,真正观众想掏出手机拍照,还是要看个“新鲜”。
说到黑色幽默,这里也夹带点职业无奈。宝马和李健勇的联动,好比体检时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共同拿你做“正念冥想”实验。你未必能诊断出什么毛病,但你一定能听到对方说:“我们关心的不只是数据,更是你的感受。”艺术圈和车圈都擅长用专业术语吓唬人,其实骨子里都知道:今天的感受明天就不值钱了,营销周期永远赶不上灵感的蒸发速度。
调侃归调侃,情感还是要回归理性:宝马的这些艺术车,和我们常见的限量版球鞋、联名奶茶,其实本质没区别。只是参与者更有名,材料更昂贵。宝马靠这些车寻求一种历程——证明“机械理性”也能成为“感性体验”。观众凑热闹,吐槽也好,朝圣也罢,总有人要为标新立异买单,有人为流行埋单。
最后留点开放空间。宝马第几台艺术车才算真正“有灵魂”?李健勇的“身体景观”是不是只为开幕式拍照准备的道具?如果一辆车的艺术价值短暂得像贴膜的保质期,它和马路牙子上的涂鸦到底有什么本质差别?你愿意开着这样一台宝马7系,在四环上当路人的移动画布,还是更喜欢托尼·斯塔克那套全黑的A8L?
答案请留给时间、技术和市场慢慢淘汰。艺术的标准,从来都挂在人心弦子上,有点黏糊又很难定价。如果哪天你愿意给一台贴了膜的宝马7系拍照发圈,也许你已经站在了艺术舞台的观众席——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