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去上海新开的乐高乐园玩的家庭,都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这个从丹麦远道而来的、全球孩子都心心念念的积木王国,这次似乎有点“不一样”。
以往我们印象里,这种国际顶级的主题乐园,合作的伙伴基本都是响当当的国际大牌,汽车领域更是如此。
但这次,在上海乐高乐园里,出镜率最高的汽车品牌,竟然是我们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牌子——比亚迪。
这事儿一开始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但仔细逛一圈下来,你会发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贴个标志、搞个冠名那么简单了,这背后藏着一盘相当精妙的棋。
咱们先从乐园里最火爆的项目说起。
几乎每个带孩子去乐高乐园的家长,都会把“乐高驾驶学校”列为必玩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让孩子们在一个模拟的小城市里,开着小车,学习交通规则,体验一把当小司机的乐趣。
而在上海的乐高乐园,这个项目直接挂上了“比亚迪未来驾驶学院”的牌子。
里面的小车,也不是随便设计的卡通车,而是专门定制的、带着明显比亚迪设计风格和车标的迷你电动车。
现场的景象非常有说服力,长长的队伍里,孩子们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轮到自己时,坐上那台小巧但五脏俱全的“比亚迪”,握住方向盘,听着工作人员讲解红绿灯、斑马线这些基本规则,然后一脚踩下“电门”,小车就稳稳地开了出去。
这个过程对一个孩子来说,成就感是爆棚的。
等他们歪歪扭扭地开完全程,还能领到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印着照片和比亚迪标志的“驾照”。
很多家长都说,孩子玩出来之后,一路上都兴奋得不得了,嘴里念叨的就是“刹车”、“油门”,还有那个醒目的“BYD”车标,感觉比收到任何玩具都开心。
如果只是这样,那可能还只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联名。
但这次合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深度和细节。
你仔细看那些给孩子开的小车,会发现它们竟然还装了空调,这在游乐园的小车里是极少见的,体现了一种对体验的尊重。
车里的仪表盘,虽然是用乐高积木拼搭的,但上面的电量显示却是真实有效的,能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电”这个概念。
甚至,小车喇叭发出的声音,都和比亚迪海豚那款车型的音效一模一样。
这些细节叠加在一起,就不仅仅是“玩”了,而是在一个极度愉悦的场景里,全方位地植入一个品牌的信息。
这事儿仔细琢磨一下,其实挺有深意的。
2到12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认知世界、形成记忆和偏好的黄金时期。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你在这上面画下什么,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
比起在电视上花大价钱请明星喊几句口号,或者在手机上刷到一闪而过的广告,这种亲身体验的记忆要深刻得多。
一个孩子在他人生中第一次“驾驶”的经历,是和比亚迪这个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快乐的、充满成就感的记忆,会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十年、十五年后,当这批孩子长大成人,需要购买自己人生第一辆车的时候,潜意识里那个最熟悉、最有亲切感的品牌会是谁?
这笔账算得非常长远。
据预测,上海乐高乐园每年的客流量会是数百万级别,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亲子家庭。
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有数百万颗这样的“种子”被种下,其效果可能远超任何短期的广告投放。
而且,比亚迪在乐园里的布局是全方位的,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世界”给游客看。
你一进园区,就能看到一辆亮黄色的双层电动观光巴士在环线上穿梭,车头就是比亚迪的标志。
这台车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亲身感受到了大型电动客车的平稳和安静。
在园区的巡逻岗位上,你看到的不是普通的巡逻车,而是比亚迪旗下的硬派越野品牌方程豹的“豹5”,它在模拟的山坡和崎岖路面上行驶,无声地展示着国产电动越野车的强悍性能。
而在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景里,出动的是高端MPV腾势D9,用它的舒适和科技感,展现了中国品牌在高端制造上的实力。
更绝的是,比亚迪把技术科普也融入了游乐体验中。
在一些游乐设施的设计里,据说工程师和设计师花了很长时间,巧妙地把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刀片电池的结构等抽象的技术概念,变成了孩子们能看懂的图案和模型。
家长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次关于绿色出行和电池安全的“被动科普”。
在乐园的“未来交通总署”展馆,还有一个AR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可以用乐高积木拼搭自己想象中的汽车,然后通过AR技术,能亲眼看到自己设计的车在电池的驱动下跑起来。
这种方式,把那些听起来很复杂的硬核科技,彻底“翻译”成了摸得着、看得见的游戏,让环保和科技的理念,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趣的亲身经历。
在过去,我们习惯了在这样的国际化乐园里,看到的是国外的汽车品牌、饮料品牌。
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势的文化和先进的工业水平。
这次乐高选择了比亚迪,而且是如此深度的、全方位的合作,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其实不简单。
这首先说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技术实力、品牌价值和国际形象,已经达到了一个让全球顶级IP都愿意主动伸出橄榄枝的高度。
这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的一个缩影。
这种合作方式,也为其他国产品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它告诉我们,品牌建设不一定非要走狂轰滥炸式的广告路线。
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品牌理念和产品实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体验中,尤其是融入到下一代的成长记忆里,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长期回报。
当一个孩子拿着他人生第一张“驾照”,骄傲地告诉你他开的是BYD电动车时,你就知道,一个品牌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冷冰冰的商品属性,开始带有了温度和情感。
这或许就是品牌能够真正走进人心的最高境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