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

谁还记得五年前,本田汽车曾经在中国市场拿下了162万的销量?那会儿,丰田还在180万左右晃悠,本田紧跟在后头,日产大概也跑到145万。这两个数字叠在一起,感觉就像是五年前中国车市的黄金联盟。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本田,春风得意,销量不断创新高,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在刷新自己的年度纪录。一车主朋友还说:感觉每次去店里,等个保养都要排队,市场真火爆。但你看,现在的场景完全不同。

2025年吧,最新数据显示,本田在中国的月销量能维持在五万八千多台,1-10月合计才52.7万辆左右。按这个趋势,今年总销量也就能在六十二万上下,比五年前少了整整一个百万。这中间,数据还不完全准确,毕竟大部分是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五年时间,掉了整整一百万刀的市场份额。这个掉字用得好沉重,令人触目惊心。这个下滑不是线性,看看拼凑出来的数字:2021年,还有156万辆,2022年才走到137万,2023年变成了123万辆,到了2024年,直线暴跌到85万多。说实话,我都翻了翻自己桌上的笔记,发现2024年的销量几乎是翻了车——都不用猜了,出了大问题。

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能用一个词总结:转型迟缓?当时我还记得,十年前本田在中国的地位,觉得它就是靠耐用、省油赚点口碑。那时候,很多朋友开本田车,讲究点的大多还会说:省油,好开,维护便宜。没细想过,问题其实早在暗处酝酿了。

你知道吗,十年前的本田,怎么说呢,就是以靠谱闻名。但如今,问题出在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关键点——中保研测试的表现不佳就像直接打脸。例如,十代思域在碰撞测试中,正面25%偏置碰撞,A柱弯折,直接掉了评级。侧面碰撞,B柱撕裂,最低P级。INSPIRE在同样的测试中,A柱垮了,驾驶员腿部受压,安全垫片表现也只能算一般。反过来,同一时间推出的十一代思域,表现就明显好多了,这说明本田也不是没能做出安全的车型,只是之前的版本在被动安全方面吃了点亏。

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有驾

这让我想:是不是中保研的测试标准变严了?还是说本田在安全上真的不够用心?我还记得一位销售说过:新思域碰撞结果不好,客户其实一点都不心疼。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测试只是指标,但说句实在话,安全感才是车主最关心的。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我一直觉得—供应链就像餐馆的原材料。如果食材不新鲜,菜出来也不会好吃。你可以用耐用、低维护作为卖点,但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传统油车的更新速度比起新势力可是慢了半拍。比方说,油改电的纯电车型,比如东风本田S7和P7,上市时的售价堪比特斯拉Model Y,但配置和续航到底有没有优势?快充耗时0.6小时,平台没有高压,智驾也没啥高阶特色,几乎就是油车版的电,搞得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在用油车思维做新车?你说AGV自动泊车、华为智驾多牛X,结果我们这边还在用路边插电充电博弈。

在配置上,别说激光雷达和智能座舱别的品牌了,连标配快充的时间都比不上对手。这其实很奇怪,即使成本略高点,换个思路,不搞走量,不就在拼颜值和体验?你知道吗,我不止一次听到修理师傅说:这车的电子系统和布局,真得多花点心思。但本田就像有点认死理,硬着头皮用以前的方案,不愿意多投入,结果被后浪们一波波超车。

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有驾

更让我郁闷的是——本田车线虽然丰富,从飞度、思域到CR-V、雅阁,覆盖了绝大多数细分市场。但你细看,这些车型的更新节奏?感觉像停了一样。最早的飞度,不也是省油壳子,后来换代,车内多了点配置,但甚至连喇叭都开始削弱,连个苛刻点的车迷都说:这车怎么变成‘气味’的感觉。雅阁换代后,除了变大,没啥新意,甚至有人说,这不就是成人版的思域吗?更别提配置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

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因为疫情、原材料涨价,或者供应链的困难,但我觉得,问题更大在本田的战略思维上。你知道吗,同行的奥迪和华为合作,推出了智能座舱和高阶智驾。他们把自救这事做得有模有样。而本田呢?像个守株待兔的老农,不愿意改变,甚至还在坚持油车优先。

而且,技术层面,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明显慢了一拍。市场节奏是个皮球,弹得越快,打得越远。本田的纯电车型,确实是油车改电,平台开发不坚决,还想着走后门用一些老旧的方案,没想到这在年轻人的眼里,越来越像老古董。

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有驾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本田没有能像其他品牌那样,快速迎合市场变化?大概,原因之一是他们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改变速度。十年前,中国人买车,不光是代步,一个信仰与身份的体现,那时候买合资车,就是面子和靠谱。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智能、体验,甚至个性。你说,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出在本田没有认清市场的转变?或者,是它内部的文化太传统,惧怕去尝试新鲜事物?

这么说吧,本田如果还靠着过去的老路,继续用耐用、省油的打法,恐怕只能逐渐被市场边缘化。这场逐鹿,不光拼技术,更拼理念。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产业革命,真的会有人推出自动驾驶+续航百公里2000公里这种概念车?而现在的汽车,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存在?这些问题,留给也留给我们这些每天穿梭在城市、乡村的普通车主。

五年时间,销量跌去近百万成为警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误反映了转型迟缓和产品更新滞后的严重问题-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吧,既然谈到销量和转型,不妨试着让问题更开放一些——你觉得,接下来本田还能找到救的办法吗?还是说,它的转型已在途中迷失方向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