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智能电动车这块,已经热闹到快炸锅了。你看,启境汽车刚官宣刘嘉铭出任CEO了,我体感这新闻力度至少顶得上一台新车上市——毕竟广汽和华为两大巨头联手,谁不关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刘嘉铭之前主导的汉兰达项目还真挺有看头,那种产品企划的系统性骨架直接关系到车能不能卖得好,这让我对他接管启境多了几分期待。
说回启境,供应链这事儿好比你做一桌饭,食材是广汽,厨艺是华为。广汽负责车身结构、整车生产线这菜的原料,华为把持智能芯片和系统烹饪技术,问题是,这两个厨师得磨合好,不能一个喜欢辣一个光吃清淡。所以华为和广汽这一次合作,估算至少有30%以上的技术整合和供应链调整是炖了半年才上桌的。但我得说,这里头还有个大坑:智能化和电动化的结合没想象中那么溜,研发节奏跟不上用户期待,大家焦灼得很。
我昨天和个修理厂老哥聊了一句:现在这车,硬件升级不算啥,软件更新才是考验技术实力和供应链协调的真刀真枪。你说,这话有没有点意思?如今这启境基于广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虽然有底气,但拼的是软件和用户体验那一口味道,华为这边得给力才行。
价格方面,我粗算了一下,启境瞄准的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价格区间在30万到40万(体感),这里头竞争压得挺紧。对比特斯拉Model 3和蔚来的ES6,这两者的实际操控、续航和智能交互各有千秋。Model 3续航约为600公里,ES6则稳定在510公里,启境还没公布具体数据,不过推测也会围绕500公里上下(估算,样本有限)。真正考验启境的是,同价位能不能把智能网联做到让人眼前一亮?不少朋友问我,买启境和选Model 3,哪个好玩?我只能说,看你更喜欢硬核驾驶体验还是更看重科技感。
顺便提一句,启境的用户界面交互设计(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和团队内部的手机软件设计师还讨论过,智能车的复杂度远超手机,我们的生活惯都得跟着车载系统重构才行,否则用户容易崩溃。
嗯,我前面说技术整合半年,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对双方团队磨合的高估。我后来想想,华为在信息技术这块已经有10年以上的厨房经验,广汽的线下生产链也稳定,不可能仅靠半年折腾就不行,所以可能是我夸大了磨合难度。再加上,启境背后还有数百人的研发团队和供应链人员,光人工调度和零件对接拉高了难度,但硬核技术的标准化支撑总归能把门槛降下来。
说到市场拓展,你觉得一个新品牌起步,一线销售的底气和售后体验哪个更重要?我刚和一个广汽销售聊,他说:目前客户提问最多的还是电池质保和远程升级,智能软硬件稳定性是必须关注。我也觉得,渠道环节没人好好盯,智能车再好也白搭。毕竟,用户面对纷繁复杂的功能时,能不能有个懂行的人手把手解释,用户才更安心。
我也一度嫌麻烦,智能化升级听起来像多扯皮,但真到实际用,APP不顺畅或者OTA更新失败,客户反倒最先扔鸡蛋。启境这方面,华为有优势,但供应链不稳定或过度依赖单一芯片供应商,风险还是有的。大家要不要想过,供应链里的芯片涨价、原材料短缺,最后压的是用户的钱袋子?
小测算来了——如果启境电动车百公里电费在2元左右(样本少),按平均续航500公里算,一次充满大约花费10元左右电费,和燃油车每百公里30元油费比,用户真的是省了不少吧?但换个角度,电池衰减、维护成本加起来如何?这块市面上还缺乏统一透明数据,厂家给的都挺保守。
对了,别提了,我忽然卡壳了——启境的品牌定位貌似还有点模糊,怎么让消费者在碰到启动按钮那刻能感受到高端智能?我知道,产品体验设计不能只靠硬件参数堆叠,情感连接得抓住才行。但这东西,估计是个很纵深的问题,不好一笔带过。
咱别光说技术和产品,品牌运营也是大课题。刘嘉铭这种有25年经验的老炮,在广汽丰田混出来的,懂渠道更懂用户心理,说了构造改革能提升市场速度,这话真的有点意思。产品好是基础,卖得好更是运营成绩。但市场真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大一统?也不尽然,毕竟同级别的汽车用户需求分化明显,你说是不是这帮人买车还得盘算着科技值不值得花这钱?
回到供应链,比如用小生活场景解释——你自己做饭,买的东西不能总贵价卤肉配,偶尔得面条和青菜搭配,否则菜太贵饭不香。广汽做整车制造相当于买面条和佐料,华为提供智能系统则是酱料和火候。要价对了,味道才对。
不管怎么说,启境和刘嘉铭身上都背负着不少期待。但我也想问,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啥?这些智能系统的繁复和升级,最终能不能带来实在的驾驶愉悦和生活便利?启境会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爆点?还是继续踩着大厂的影子挣扎前进?
说远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智能电动车里,连一个简单的车门开关设计都有很多讲究,用户感知细节的眼光比过去敏锐多了。有时候,一个顺手的按钮胜过千言万语。这点,启境怎么做,不得不盯着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