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国内最后一处直销门店,极星在华市场为何低迷不振?

上海最后一家门店关门了,极星在中国的“地面零售”正式画上句号——这家店位于前滩的L+Plaza。 极星回应称要把销售重心搬到线上,并保证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听起来很官方。 现实是,这家瑞典出身的电动豪华品牌在国内的表现尴尬到让人侧目。

关闭国内最后一处直销门店,极星在华市场为何低迷不振?-有驾

事实很冷酷: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只交付了69辆车。 没看错,是六十九辆。

对比之下,全球市场并不算太差:2025年前9个月全球零售约44482辆,同比增长接近36%。 这差距像一面镜子,照出极星在中国遇到的不只是阻力,而是结构性问题。

产品线方面,极星在售三款车——Polestar 2、Polestar 3 和 Polestar 4,价格从29.98万到79.8万元不等。 曾经的旗舰Polestar 1已经停售,曾标价145万元的那款车成了历史。

公司资本面也值得注意:当前市值约18.67亿美元,而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一度接近280亿美元。 账面上,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资产约36.43亿美元,负债约79.09亿美元。

这样的负债率,让任何扩张计划都需谨慎。 要问为啥在中国卖不动?有几条比较致命的原因可以解剖: - 定位太小众。

极星主打“高性能纯电豪华”,这在欧洲小众买家可能买账,但在中国的大市场里,这类细分群体基数有限。 消费需求更多元,不只是操控还有续航、智能化体验和性价比。

- 定价和阵容模糊。 价格跨度大,却没把品牌形象讲清楚。

买家看价格区间,摸不清极星是要挑战谁,是主攻极致驾驶感,还是做豪华体验?选谁?这就是问题。 - 产品迭代慢。

中国市场节奏快,新品频发。 极星在推新品、更新配置方面步伐偏慢。

营销也偏内敛,缺乏能够制造声量的打法。 你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低声念诗,很难吸引人群驻足。

- 研发决策集中在海外。 中国团队的权限有限,调整市场策略的速度受限。

中国消费者变化太快,决策链条越长,响应就越慢。 - 对材料和可持续性的偏执。

极星强调可回收材质和环保理念,这是好事。 但当这种理念影响了内饰的精致感,消费者会质疑:这真是“豪华”吗?在很多买家心里,豪华与质感密切相关,过度强调环保标签可能适得其反。

关闭国内最后一处直销门店,极星在华市场为何低迷不振?-有驾

- 人事波动频繁。 中国市场领导层在短短几年里更换多次,战略难以连贯推进。

企业像一艘没有固定舵手的船,方向就乱。 极星并非完全没有动作。

2023年有意通过与吉利体系内某些单位合作,尝试构建本土化运营平台,并短时间内投入资源推动落地。 但这轮“本土化实验”并未坚持下来,运作不到两年便收缩。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理念冲突,有人说是执行力不够,或者是总部与地方的博弈。 全球布局上,极星并未放弃。

面对欧美针对中国车企的不确定关税政策,极星选择调整产地布局:计划在韩国制造Polestar 4,还把Polestar 7的生产安排在欧洲。 产品线也在扩展,包括预告中的轿跑和紧凑SUV,意图向上延伸品牌矩阵。

与此同时,公司尝试借用吉利/极氪等平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能灵活性。 这个动作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要更接地气;二是必须提高盈利效率。

让人感慨的是,极星像个艺术家在做车。 设计语言、操控哲学、安全理念,都有鲜明的个性。

它不急于做大却追求美学,这份“任性”值得尊重。 但在商业市场,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上,任性有时会被解读为“不合时宜”。特斯拉、比亚迪等厂商靠价格战、产品矩阵和渠道广度抢占市场,极星的高冷姿态在这场角逐中显得格外吃力。

尬聊属性有点强,种草难度大,翻车风险也高。 给出一点现实建议(并非教条):要留在中国,极星必须在营销和产品上做两件事。

第一,把强调驾驶体验和豪华感的价值表述得更清楚,别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第二,围绕中国用户的核心痛点——续航、智能座舱和售后服务——做出切实改进,线上销售只是战术,体验和服务才是底层逻辑。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极星对吉利和沃尔沃的价值并不止于中国市场的销量。 在全球化布局中,极星代表着品牌溢价和技术试验田。

吉利注资后,双方仍有协同空间。 问题是,如何把“艺术家式”的产品哲学,翻译成能被更大市场接受的商业语言?这是极星必须回答的问题。

结尾说点直白的:极星不是死掉的品牌,也不是马上能翻盘的黑马。 它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继续做小众的精品玩家,还是调整为更大众化的豪华电动车?你怎么看?如果把极星放进中国的激烈竞争中,它应该坚守个性,还是放下“高冷”,来点接地气的打法?欢迎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