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

在中国汽车市场从来不缺故事”,但有些故事,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还记得几年前,Jeep在中国市场是何等风光?

自由光、指南者这些车型,一度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加价排队,仿佛开上一辆Jeep,就能瞬间拥有“诗和远方”的情怀。

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有驾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品牌,竟落得负债百亿、黯然退场的结局。

从巅峰到崩盘,只用了五年

2017年,广汽菲克(广汽集团与Stellantis的合资公司)年销量突破22万辆,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如日中天。

那时候,不少消费者买车时心里盘算着:“虽然贵点,但毕竟是Jeep,开出去有面子,越野性能强,值!”可现实很快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问题最先出在发动机上。

自由光、指南者等车型大面积爆发“烧机油”问题,严重到连央视3·15晚会都点名批评。

按理说,这种级别的质量问题,厂家应该立刻召回、诚恳道歉、全力解决。

但Jeep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先是推诿,再是敷衍,最后干脆摆烂。

车主们去4S店维权,得到的回复永远是:“您的驾驶习惯有问题。”

更糟心的是变速箱。

采埃孚的9AT变速箱本应是技术亮点,结果却成了车主的噩梦——顿挫、失速、甚至直接趴窝。

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有驾

想象一下,你花二三十万买辆车,结果开起来像“拖拉机”,换挡时车身一窜一窜的,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这谁受得了?

销量雪崩,信任崩塌

口碑一崩,销量自然撑不住。

从2017年的22万辆,到2021年的2万辆,再到2022年上半年的不足2000辆,Jeep的销量曲线比过山车还刺激。

消费者不是傻子,当一款车的问题被广泛曝光,谁还会掏钱买罪受?

更魔幻的是,销量崩盘后,合资双方——广汽和Stellantis集团(Jeep母公司)不仅没想着怎么挽救市场,反而开始内斗。

2022年初,Stellantis的CEO唐唯实突然单方面宣布要增持股比至75%,试图掌控合资公司。

广汽集团直接发公告打脸,表示“未达成任何协议”。

这一闹,彻底撕破了脸。

唐唯实干脆破罐子破摔,宣布放弃国产,只卖进口车。

几十万国产Jeep车主和数千名工厂员工,成了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有驾

新能源转型?笑话!

当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国产新势力疯狂内卷,拼命提升续航、智能化的时候,Jeep在新能源赛道上交出的答卷是什么?

牧马人插混版,电池包直接裸露在底盘下方,被网友嘲讽为“移动炸弹”。

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别说吸引新用户,连老车主看了都心寒。

更讽刺的是,广汽菲克破产后,长沙工厂的生产线挂牌拍卖,最终无人问津。

最后还是广汽集团自己掏了近20亿接盘,改造成新能源生产线,如今生产广汽埃安的电动车,反而卖得风生水起。

二手车市场:Jeep已成“烫手山芋”

对于Jeep车主来说,最扎心的还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二手车市场的惨状。

曾经加价买的自由光、指南者,如今在二手车商眼里成了“烫手山芋”,准新车价格直接腰斩。

车贩子见了都摇头:“这车现在不好卖,修起来还贵,收回来怕砸手里。”

消费者买车时最怕什么?

怕贬值快、怕售后没保障、怕品牌突然消失。

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有驾

Jeep完美踩中了所有雷区。

几十万车主,就这样成了资本博弈下的“冤大头”。

为什么Jeep会失败?

1. 傲慢,不把消费者当回事

从烧机油到变速箱问题,Jeep的应对方式永远是“甩锅”,而不是解决问题。

消费者花钱买车,不是来受气的,当品牌连最基本的质量和服务都保证不了,谁还会信任它?

2. 内斗,把合资公司当战场

广汽和Stellantis的矛盾,最终让整个品牌崩盘。

合资车企最怕的就是“内耗”,双方各怀心思,谁都不愿意真正投入资源解决问题,最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3. 错失新能源,被时代抛弃

当整个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时,Jeep的反应慢得离谱。

117亿债务!国产汽车巨头轰然倒塌,这款车将永远消失-有驾

牧马人插混版那种“应付式”产品,根本打动不了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给买车人的启示

1. 别为“情怀”买单

Jeep曾经靠情怀收割了一波消费者,但情怀不能当饭吃。

买车终究要看产品力、售后保障,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光环。

2. 合资品牌风险加大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些合资品牌可能会步Jeep后尘。

买车前,一定要考虑品牌的长期稳定性,别买完车,连4S店都找不到了。

3.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

燃油车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是电动化、智能化的天下。

如果品牌在新能源上毫无建树,那它的未来,恐怕也不会太光明。

Jeep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傲慢、短视、内斗的必然结果。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中国市场,不尊重消费者的品牌,终将被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