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展厅里,星星点点的灯光打在一辆保时捷Taycan上。销售员腼腆地踮着脚,脸上的笑容明显比去年缩水了。“电车,现在不便宜。”他话未说完,就被一句“关税太高了吧?”打断。空气里,一股无形的压力比引擎盖上的灰还厚重。这不是某个电影的场景,而是保时捷真实正在经历的现实。
如果换你来当保时捷CEO,看到报表上的9.66亿欧元亏损,会是什么心情?晚上睡觉,是做“保时捷撞大运”的梦,还是“保时捷撞南墙”的梦?又或者根本没空做梦,因为还得熬夜算关税,算人头,算哪辆车还能卖出去。
说回到我们熟悉的证据链。保时捷这次不是“突发案件”,而是典型的“慢性伤”。营收数据直白得让人想笑——268.6亿欧元,比去年少6%;销售利润只剩下4000万欧元,去年是40亿。看着像是算错了,实际上每个零都很扎实。血亏背后,闹心的不止是买家少了,更主要是成本飙升。这里头最惹眼的一个因素就是转型电动化。
保时捷一直想在纯电领域大展拳脚,不过技术难关和成本泥潭像地毯里的碎玻璃,踩下去出人命。原本雄心勃勃的新车项目被迫延期,燃油和混合动力这两兄弟临时上阵救场。推迟带来的成本是一把锋利的刀——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随手一扔就是金山银山。豪车本来毛利高,谁知道转个型,毛利像车速表一样转到了负数。
另一张账单,不如说是法院的判决书。美国关税去年开始涨势凶猛,今年保时捷被罚了3亿欧元,全年预计还得加4亿欧元。有人说德国车企做关税预算靠经验,实际现在是靠念力。市场那么大,被关税这么一通肥揍,直接导致价格上升,很多想买的用户一看,嗐,转头去买特斯拉。保时捷只能想着“价格策略”,但价格这种东西,太高了消费者只会哼一声走人。
如果只是外部压力,也许还能靠品牌撑撑门面。偏偏保时捷内部也开始“瘦身修炼”——裁员成了头条新闻。今年先砍掉2000个临时岗位,再列出几年内要裁1900人的KPI。年底还有第二轮。说是结构优化,实际就是“大扫除”,挑着灯泡数人头。
公司内部气氛什么样?没人专门给我发报告,底层员工估计都在跟HR玩“捉迷藏”。裁员和降薪的流言四处飞,一杯咖啡也没以前香了。
说实在的,保时捷原本是豪车圈里的信仰充值站。从911到Panamera,每个车迷都能说出一打优点。可电池技术还没一骑绝尘,油车要被关停,市场变化快得像侦查卷宗翻页,一不小心就落后。“高端定位”也不是铁板,竞争者多了,消费者的心思也飘了。
严肃讲,保时捷这波亏损不是偶然,是“行业变革+国际政策”的多重压力。你可以说他们准备不够,但也不能完全怪他们。电动化浪潮不是谁想上就能上,关税墙也不是谁想拆就能拆。
这让我想到,职场里时常有人幻想“顺风翻盘”,其实更多时候是“逆风补锅”。行业没选对,政策再变脸,谁都顶不住。德国工匠精神挺牛,但遇到外部壁垒,也只能做“吃瓜群众”。甚至连裁员,也得优雅得像豪车挂饰,不能太生猛,怕影响口碑。
有时候,我分不清是现实太黑,还是幽默太冷。据说保时捷有内部段子:“我们打造的不只是豪车,更是最贵的‘电动玩具’。”仔细想想,何尝不是所有人都在给未来踩坑上一堂“经济学实践课”?我们法医搞不清汽车怎么烧钱,但亏的每一分钱,都比案发现场的血迹更真实。
也有人调侃:“如果保时捷能一直豪下去,那说明全世界都小康了。”但现实却硬邦邦,像办公室地板上的咖啡渍。如今的保时捷,如同高速路上的三辆车交并线,司机得一边抓方向盘,一边琢磨路边罚款单。一旦手抖,80亿就没了。
最后再给大家留个开放提问:在国际贸易壁垒越筑越高、电动化变革又无底洞且技术更新频繁的当下,顶级品牌的“护城河”到底还管用多久?品牌和技术,谁才是穿越周期的王者?而在大潮变化前,品牌高管和普通工人能不能都“笑到最后”?
如果你是保时捷的决策者,到底想做板凳上的观众还是赛道上的赛车手?亏损的80亿,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记响亮的警钟。至于答案,交给市场和时间吧。我只负责看懂血迹,不负责给出结论。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