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都快被我捏出水了,真的。
成都下午六点的科华北路,堵得像一锅忘了关火的冒菜,咕嘟咕嘟,全是火气。
我眼睁睁瞅着一辆绿色牌照的理想,跟条泥鳅似的,从一条根本不存在的缝隙里“呲溜”一下就钻过去了。
旁边出租车大哥探出头,一句“我佛慈悲”的四川话版脱口而出,音量穿透了双层玻璃。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事儿真不能怪司机,这口怨气,得算在“绿牌”头上。
就在全城蓝牌车主们,感觉这股怨气积攒得都快能发电了,以为马上就要迎来“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成都交管部门慢悠悠地发了个通告。
内容翻译过来就一句话:各位稍安勿-躁,那个……新能源车不限行,这规矩,咱接着用。
我看到新闻时,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
这感觉,就像你打游戏辛辛苦苦攒了一年金币,准备买个绝版皮肤,结果旁边一哥们儿直接开挂,系统还弹窗告诉你:“亲,为了游戏生态,我们鼓励这种创新玩法哦。”
你上哪儿说理去?
这成都的新能源车,当初可是顶着“天选之子”的光环降临的。
遥想当年,路上偶尔见到一辆绿牌,大家还得新奇地瞅两眼,心里默默点赞,觉得那是未来的方向,是环保的先锋。
为了请这些“先锋”多多上路,各种优惠政策跟不要钱似的往上堆,其中最硬核的,莫过于一张通行全城的“S级路权卡”——不限行。
那时候没人有意见,毕竟数量少,跟大熊猫似的,属于珍稀保护物种,给点特权怎么了?
谁能想到这“大熊猫”是喝克隆药水长大的。
官方数据说,现在成都有超过108万辆新能源车。
一百万辆啊朋友们!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这些车如果同时鸣笛,能直接把三环路上的麻雀给震晕过去。
它们早就不是点缀风景的少数派了,而是浩浩荡荡的主力军。
于是,一个灵魂拷问就诞生了:当治病的药方,本身变成了病因的一部分,这药还该不该继续吃?
我们这些开油车的,每周老老实实地“禁足”一天,以为能为城市交通做点贡献。
结果呢?
我们这边刚把车位让出来,那边绿牌大军就“轰”一下全补上了,路上的车一辆没少,甚至感觉更憋屈了。
这叫什么?
这叫“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们自我牺牲了个寂寞。
你跟绿牌车主聊这事,他也一肚子苦水。
人家会说:“我当初买车,就是冲着你们宣传的不限行来的,现在想反悔了?这不是骗婚吗?”
这话听着也没毛病,契约精神嘛。
当初你用胡萝卜把驴给引过来了,现在嫌驴吃得太多,想把胡萝卜收回去,驴能不尥蹶子吗?
这事的根子,其实埋得更深。
成都的野心,是要做“中国绿能之都”。
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这一块,是压上了重注的。
这背后是GDP,是就业,是城市发展的脸面。
所以,“不限行”这块护身符,保的不仅是车主,更是整条产业链。
这盘棋下得很大,我们每个堵在路上的人,都是棋盘上的子。
可问题是,再宏大的战略,也得落到老百姓的日常体验上。
当一个政策带来的体感,从“羡慕”变成了“嫉妒”,甚至开始有点“恨”的时候,就说明它一定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市民的耐心,就像手机电量,经不起这么耗。
所以,交管部门那个“将深入研究”的回复,简直是语言的艺术。
翻译过来就是:“知道了,在骂了,但暂时动不了。”
它成功地把一个烫手的山芋,往后又踢了一脚。
踢到什么时候去?
不知道。
但可以预见的是,当充电桩前的队伍排得比网红奶茶店还长,当所有车不分颜色地在环线上堵成一个铁疙瘩时,所谓的“特权”也就成了笑话。
到那时,大家谁也别笑话谁,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蹦跶不起来。
说白了,限行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吗啡”,只能暂时缓解阵痛。
城市的拥堵是“癌症”,病根在规划、在公共交通、在潮汐般的人流。
指望限制一部分车就能药到病除,那跟头疼医脚有什么区别?
所以,别再纠结于绿牌和蓝牌那点事儿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车主之间的战争。
我们真正的对手,是这个飞速膨胀的城市,和我们每个人不断增长的欲望。
这纸通告,什么都没改变,但又好像改变了一切。
它像一根针,戳破了那个“新能源=畅通无阻”的美好幻想,把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至于我?
我还能怎么办。
默默关上车窗,打开收音机,听着电台里传来的情歌,跟着哼了两句,然后继续在看不到头的车流里,一寸一寸地,往前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