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纯电就能跑450公里?”朋友指着智己LS6的宣传册,满脸的不可思议,“那还要那个油箱干嘛?当个摆设吗?”
他这一问,直接给我问懵了。是啊,这叫什么事儿?我们当初为了什么选增程?不就是怕纯电车半路趴窝,长途抓瞎吗?可现在,增程车的电池大得快跟纯电车一个水平了,这逻辑好像就有点绕了。
这股风潮来得特别快。你看最近冒出来的这几个,小鹏X9增程版,纯电续航直接冲着450公里以上去了,综合续航号称1600公里。智己LS6增程版也一样,纯电续航450公里,还顶着个“行业最低能耗”的光环。就连定位稍低一点的阿维塔07和深蓝L07,纯电续我续航也动不动就两三百公里起步。
想当年,最早那批增程车,抠抠搜搜给个一百多公里的纯电续航,电池就是个“意思一下”的存在,本质上还是个油车,让你在市区里省点油钱罢了。大家心里都清楚,那是个“小电池+大油箱”的过渡方案。
现在这剧本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大电池+小油箱”,甚至那个油箱的角色,越来越像个心理安慰的道具。车企们好像突然想明白了,用户的焦虑,得连根拔起。他们不光要解决你“续航够不够”的问题,还要解决你“附近有没有充电桩”、“冬天电池会不会打对折”、“过年回家路上排队充电怎么办”这一连串的连锁焦虑。
于是,一个“自带超充桩的电车”概念就这么被智己LS6给喊了出来。这话说得特别巧妙,它不再把自己当成油车和电车之间的“和事佬”,而是直接站队电车,然后告诉你:我身上还背着个“移动充电宝”,你怕啥?你看它的配置,800V超快充平台,这本身就是高端纯电车才有的东西,结果它一个增程车也用上了。这感觉就像一个游泳健将,不仅泳技高超,还非要穿一件顶级的救生衣,就为了让你看着绝对放心。
而且这帮新车,野心都不只在续航上。智己LS6那个什么“灵蜥数字底盘”,又是主动防侧翻,又是四轮转向,转弯半径小得不像个大车。它在拼命告诉你,我不只是解决了你的续航问题,我还要给你百万级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感。车内空间搞得像个移动的头等舱,又是零重力座椅,又是大冰箱,恨不得把家都给你搬进去。
这背后其实是车企们的一场豪赌。他们赌的是,在纯电彻底普及之前,存在一个巨大的中间市场:那群向往电车驾驶感和低成本,但又被现实条件劝退的燃油车主,以及那些没有固定车位安不了充电桩的用户。对他们来说,买个纯电车,生活品质可能不是提升,反而是下降。
这些大电池增程车,就像是递到他们嘴边最诱人的一块蛋糕。它让你几乎在90%的日常场景里,都能享受到纯电车的好处:安静、平顺、提速快、用车成本低。而剩下那10%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那个小小的油箱,就成了你的“后悔药”,你的最后一道防线。根据一些行业分析,这种模式精准地切中了当下消费者的心理“甜点区”。
所以你看,从深蓝L07的13万多起步,到阿维塔07的二十多万,再到智己LS6和还没公布价格的小鹏X9,它们覆盖了不同的价位段,形成了一张大网,准备把那些还在油和电之间摇摆不定的客户,一网打尽。这已经不是单个车型的尝试,而是一种集体性的市场进攻。
只是回到我朋友最初的那个问题,当一个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通勤,甚至短途旅行时,我们为那个“以防万一”的增程器,到底付出了多少额外的成本?包括车重、油路系统的维护,以及可能永远也用不上的购置价。
这事儿,越想越有意思。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焦虑,好像又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选择题。或许,这就是技术变革时期的常态吧,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妥协。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