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车频被盗,警力不足,锅甩中国车

每次刷到英国盗车产业链的新闻,尤其看到他们把炮口对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时候,我心里都不禁要问一句:这事真的赖得上中国车吗?你说一个国家,一年十几万辆车被偷,每小时11辆,一条顶到港口的黑产链都给养活出来了,却还要怪“外来的车不够防盗”,这合理吗?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咱们就说数据吧,这些年中国品牌车在英国卖得很不错,名爵、比亚迪都进了英国人家门,但真要说被偷得最多的,还是福特、宝马这些本地老牌的热门车型。英国媒体自己也统计了,福特嘉年华被偷得最多,单年超过4000辆。你让人中国车企改,合理吗?是不是管错对象了?你明明自己厨房着火,让隔壁的帮你多带个灭火器,这不是搞笑吗?

再说了,这玩意也真不是车企技术的问题。现在全球造车技术一大半都是智能化,无钥匙启动、电子钥匙、智能门锁,相当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车进化,小偷手里的破解设备也跟着升级。新闻里说了,英国犯罪分子用的假遥控器、信号放大器,分分钟搞定高端豪车,技术打不过人家经验。结果你一边东防西防,一边警察缩编,案子查不出,一个摄像头下半年都被偷四百多辆。这事奇不奇怪?

想想更讽刺是什么?英国号称全世界摄像头最密集的地方,全国420万个监控头,连个路灯都能分分钟盯着你。但结果呢?数据说了,大部分监控录像最后根本派不上用场,只能拍到个影子,连破案的用都没有。一个城市,几万人一起被拍,但偷车的产业链却在这些摄像头下悄无声息地转动。说句难听点的,你就算每辆中国车都加个生物识别,人脸、指纹、虹膜通通来一套,人家黑产盗车集团敢当着监控偷,也能分分钟带走。有多少英国人会认真用高科技“刷脸开车”啊,想必也就图个新鲜,到头来设备再全,心里没安全还不是一样?

所以,问题根源到底是哪?我觉得这个设问特别有价值。英国现在有点“技术焦虑症”——啥都往技术身上赖,真出事就琢磨法子搞设备升级,法律、执法和社会治理几乎原地踏步。这种“把锅甩给技术”的做法,最后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嘛。结果大家科技下了血本,防盗装置升级了,犯罪率照旧飞涨,案子照样破不下来。警察队伍还越来越小,前后十几年人数砍掉两万多,执法资源早就快见底了。这样的大背景下,你管哪国车都没用。

更好玩的是,英国有些人真的相信“技术万金油”,之前还呼吁强制所有新车弄点高级生物认证。结果请愿连三百人都没集齐,一个城市比车还少。这说明连英国老百姓都觉得,再多的花里胡哨也解决不了社会治理问题。

说到底,哪个国家车最安全?其实还真不是看技术,看社会治安、警力配置、执法效率。你中国、日韩,很多大城市人口密度也很高,豪车随处可见,但偷车案子还真没英国高,为什么?警察够用、港口设施管理严、黑产链难寻漏洞。反观英国,案子查不清楚,产业链一路畅通,甚至漂洋过海还负责任地出口,一群小偷比正经修理厂都要“高效”,你这就不是车的责任了。你把责任往中国车身上一推,这不是本地劳动力市场问题、法治系统问题、乃至民众习惯问题,都打算糊涂着过了?

英国现在总是盯着“外来产品”,又是关税又是标准限制,甚至想让人家中国品牌车去承担“英国治安拉垮”的锅。你以前假如汽车盗窃是个零散的小偷小摸,现在已经是集团式甚至全球产业链化了,那你该干的是打击源头、堵住流通、补足警力,而不是去要求某一家车厂天天出“天价防盗包”。这个问法就像银行门口一堆乞丐,你让ATM机厂商专门给英国市场研发自动报警功能,这不脱裤子放屁吗?

现在最讽刺的就是这个:让中国车“背锅”,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化”责任操作,好像自己啥都做对了,就是外国人拖后腿。其实老百姓都有数,社会治安谁负责,法律资源谁投放,港口漏洞谁查都明明白白,你只是把责任一推一溜,把汽车安全问题变成技术门槛,真正的治安短板依然没人补。哪个小偷会因为防盗装置多一个就不偷了?这事英国不少小区的老人都明白。抓不住人,找不回车,赔不起账,就是治安问题。

英国车频被盗,警力不足,锅甩中国车-有驾
英国车频被盗,警力不足,锅甩中国车-有驾

当然,技术确实能帮点忙,但别把全部希望押在这上面。你摄像头装得再密,巡逻都停了,速度慢才是真瓶颈。中国现在有数字警务,一旦出警怎么配合、哪有漏洞、内部信息共享,都快得多,调度速度有保障,所以案子破得多、车找得回,黑产自然活不下去。英国要是还是老一套,包装个好设备就觉得高枕无忧,最后偷车贼笑,买家愁,厂商难,只能继续恶性循环。

这事还真得问回英国自己一句,420万个摄像头都架起来了,侦破率还那么低,是不是该怀疑下管理和执法体系而不是车厂?港口放水、小偷通天、警力不足,一旦管理真补上来,车偷来也不容易。技术是手段,法治和治理才是根子。否则你哪怕明天出台新规,“中国每车两道指纹识别”,人家黑产一样破解,你这换汤不换药。

英国车频被盗,警力不足,锅甩中国车-有驾
英国车频被盗,警力不足,锅甩中国车-有驾

所以英国真的别再纠结于“只要中国车多装一套防护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外部压力、背锅战略,这些路数玩太多了,最终只会转移国内注意力,而对解决问题不起作用,最后吃亏的还是买车老百姓。你技术再好不过“跑步机上的仓鼠”,治安这一关不过,哪管什么配置?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是英国自己的“治安短板”与“执法能力”,别再拿别国车企当自己的“替罪羊”了。

大家不妨再反问一句,三十年前英国也没见成天把偷马车的责任推到德国马具身上吧?为啥现在好好的现代社会,反倒变得不讲理了?归根结底,这些奇葩要求背后,是不是掩盖着产业保护主义、转移国内不满和官僚甩锅的事实?英国人想平安停车,真得问问自己:是谁让盗车成了“产业”,是谁让车主只能“自求多福”。这才是想清楚了问题本质,才能断根治本的时候,不是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