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了一组数据,称2022年购买电动车后悔的消费者占比仅为3%,而到了2023年却猛增至22%,一年之间翻了七倍。乍一看,这组数据令人倒吸一口凉气,似乎电动车的魔法真的失效了。然而,细细品读其中的内容,却让人越琢磨越觉得蹊跷,尤其是对于中国市场的部分,更是让人忍不住质疑它的真实性。
首先,麦肯锡的报告直接指出,中国三四线城市电动车反悔率高达54%,而一线城市仅为10%。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个细分数据,但实际上却暴露了它的可笑逻辑。麦肯锡是家美国公司,大多数时候它的“研究重点”并不是为了给消费者答疑解惑,而是为服务。而中国,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显然影响了美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利益。这样的背景下,再来看麦肯锡的高反悔率数据,说它“带货”美国车企的竞争心理,是不是更贴切些?
其次,报表中的“三四线城市反悔率54%”更是让人觉得离谱。乡镇地区的车主买车时,往往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而如今,乡镇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有充电的便利条件。就我自己观察,家住乡镇的大多数人都有独立院落,充电桩安装起来轻松得很。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受限于空间和物业管理,才是充电桩安装最难的地方。这个数据能把后悔率倒着写出来,也算是难为麦肯锡了。毕竟那些对外观和性能不那么挑剔的三四线城市车主,在实用的电动车面前后悔个啥呢?
还有个现实问题没有被麦肯锡考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60%,这可不是一两句“后悔率”就能轻易抹杀掉的事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国充电桩的数量已达1303万个,平均每两辆车就有一个充电桩。换句话说,充电设施的普及程度已经超过了加油站。在很多城市和乡村,单位院子里装得满满当当的充电桩,甚至为车主提供了比加油更便捷的选择。在这一场电动车使用体验的大潮中,你说后悔?充电桩都笑不出来了。
当然,有人会觉得麦肯锡的数据“全球化”更权威,毕竟是国际公司嘛。但问题在于,它理解中国市场吗?它真的调查了中国每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小区吗?还是凭着对美企利益的保护心理草率地甩出一个显眼的数据?或许,这不过是麦肯锡借着数据的外壳,为美国企业“失算”的新能源趋势找台阶下。毕竟在公平商业竞争的赛道上输掉比赛,靠文章唱衰对手,多少能让人心理上“舒服一点”。
不过,咱们该冷静也得冷静,麦肯锡这样的“质疑”其实不是什么新鲜套路。多年来,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就一直被国外各种报告唱衰。什么“中国技术不够成熟”“中国市场没办法和国际接轨”,言辞看似专业,实则带着种种偏见。就拿我自己出门随处可见的新能源车保有量,高速服务区、社区停车场甚至一家小餐馆门口都能看到充电桩,这种实际情况谁会后悔?难怪它的那些结论越来越像笑话。
最后的问题大家不妨琢磨琢磨:麦肯锡别忘了,数据是冷的,但眼睛是亮的。消费者的选择也不会因为几张表格动摇。电动车反悔率到底是事实还是炒作,乡镇车主会不会突然“觉醒”觉得自己被坑,这些问题又有几分“真”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