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退车风波如汹涌浪潮般席卷全国,将小米汽车推至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深渊。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直指小米汽车在高端车型SU7 Ultra上存在的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问题,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名不副实、车辆性能参数刻意误导等硬伤,成为点燃车主怒火的导火索。
致歉声明难平众怒,维权风暴骤然掀起
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的一则致歉声明,本应是平息舆论风波的“灭火器”,却不料成为了引爆车主怒火的“炸药桶”。这份姗姗来迟的公告,试图为SU7 Ultra车型宣传与实物不符的问题“灭火”,然而车主们很快发现,所谓“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上只是个徒有其表的装饰件,连一张纸巾都吹不动。
据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全国多地车主迅速自发组建维权群,如同星火燎原一般,维权之势迅速蔓延。300余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以坚定的姿态要求无损退车。更有车主果断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奋力抗争。这一系列维权行动,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地砸向小米汽车,让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宣传与实物天差地别,核心卖点成“海市蜃楼”
小米汽车对SU7 Ultra核心卖点的精心包装与实际交付车辆的巨大落差,无疑是引发这场维权风暴的关键导火索。在官方宣传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赋予了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光环,什么“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等,仿佛这款前舱盖就是汽车性能提升的“神器”。雷军本人在直播中更是信誓旦旦地强调,内部结构也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让车主们对这款选装件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首批车主满心欢喜地拆解实车后,却如遭当头一棒。这个标价高达4.2万元的选装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毫无二致,既没有精心设计的导流槽,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完全就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摆设。有车主为了验证其功能,用鼓风机模拟气流进行测试,结果纸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这一场景仿佛是对小米汽车虚假宣传的无情嘲讽。面对车主们如潮水般的质疑,小米汽车在致歉声明中仅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这种敷衍的态度无疑是在车主们的伤口上撒盐。
此外,小米汽车对车辆性能参数的“阉割式”操作更是让车主们愤怒到了极点。5月1日推送的Xiaomi Hyper OS 1.7.0车机版本,如同一个“紧箍咒”,将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设置为“排位模式”。车主们要想解锁全部性能,就必须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这一“游戏副本”式的设定,让花费52.99万元购车的用户感到十分荒谬和困惑:“我买的是一辆性能卓越的汽车,还是参加了一场永无止境的驾校培训课程?”
营销策略短板尽显,消费者沦为“试验小白鼠”
维权车主们的遭遇,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小米汽车营销策略的严重短板。在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驱使下,小米汽车将尚未成熟的技术概念进行过度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革命性突破,用一场场激烈的参数竞赛来掩盖工程缺陷。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本不在量产计划之中,却仅仅因为用户对纽北原型车外观的呼声,就被仓促地推向市场。这种将消费者当作“试验小白鼠”的做法,在汽车这种涉及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费品领域,无疑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车主们满心期待地发现高价选装的“性能神器”实际上只是一个毫无用处的装饰件,当承诺的“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需要刷赛道才能勉强兑现,小米汽车苦心经营多年的技术极客人设瞬间崩塌。消费者们开始深刻地反思,那些标榜“重新定义汽车”的豪言壮语,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创新,又有多少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危机公关饱受诟病,漠视权益引众怒难消
小米汽车的危机公关表现,更是让车主和公众对其失望透顶,纷纷诟病其“毫无诚意”。面对车主们合理合法的诉求,小米汽车首先想到的竟然是用2万积分(价值2000元)来打发选装费高达4.2万元的车主,这种“打发叫花子”的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践踏。随后,又承认“硬件性能被软件人为限制”,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八条的明文规定下,显得格外刺眼和荒谬。
当车主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企业拿出的却是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数据,如“减重1.3公斤”“5年质保”等,而对于导流效率、散热效果等核心指标却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这种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傲慢态度,如同在行业中投下了一颗“毒瘤”,正在将整个行业拖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行业价值观遭深度拷问,用户信任亟待重建
这场危机所暴露的,不仅仅是小米SU7单个产品的诚信危机,更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一些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在资本的无情裹挟下,部分企业陷入了参数焦虑症的怪圈,将百公里加速时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把电池放电倍率炒作出金融产品般的热度,却在最基础的功能实现上弄虚作假。碳纤维材质沦为装饰贴纸,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平面设计稿,消费者的信任在一次次的欺骗和误导中遭受着严重的冲击。
从三名女生高速碰撞事故,到此次“皇帝的新衣”选装件事件,小米SU7的案例如同一座警示碑,矗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脱离实际功能的营销噱头,终究会在现实路测中现出原形,无法长久地欺骗消费者。这场风波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所有从业者,在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信任的建立不仅仅依赖于快速纠错,更需要从产品设计到沟通策略的全链条革新。而最关键的是,“用户至上”不能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和表面的态度,更应该是企业长期造车底蕴和责任担当的具体呈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