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

9月车市炸出"榜"!新能源中型SUV把燃油老炮"按在地上摩擦"

2025年9月18日,一条消息给我整懵了

乘联会刚公布的9月第二周中型SUV销量榜,新能源车型"屠榜"!前10里占了6席,理想L7、问界M5这些"新面孔"单周销量破8000台;反观曾经的"保值神话"汉兰达,跌到第16名;连大众探岳都只排第6。

这哪是普通月度榜?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你说这事儿有多邪门?就在三个月前,中型SUV市场还是燃油车的天下,汉兰达、探岳、昂科威这些老面孔稳坐前三甲。结果9月第二周的数据一出来,新能源车型不仅反客为主,还来了个"大换血"。

数据最能说话。

9月第二周,中型SUV整体销量同比增长,看起来还算正常。但你仔细一扒拉,新能源中型SUV的增速飙到了!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卖出10台中型SUV,就有7台多的增量来自新能源。理想L7单周卖了8300台,问界M5紧随其后8100台,连蔚来ES6都卖出6900台。

反观燃油车阵营,探岳勉强撑到5200台,汉兰达更惨,只有4100台,连5000台都没破。

逆转来得太快,快到连车企自己都有点懵。要知道,汉兰达可是中型SUV市场的"常青树",从2009年上市到现在,哪年不是稳坐前三?

结果现在被挤到第16名,这落差比从山顶掉到山脚还夸张。更别说大众探岳,好歹也是德系品质的代表,现在在自己最擅长的中型SUV市场都只能排第6,这放在5年前,谁敢想?

为啥新能源爆发了?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根本原因就三个: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

先说补能焦虑,这曾经是新能源车最大的短板。2022年那会儿,开电车跑长途就像赌博,生怕半路没电趴窝。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国家电网数据显示,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超过,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个充电站。技术进步,800V高压平台普及后,快充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15分钟以内。理想L7的增程式系统,10分钟能充到,这效率比加油都快。问界M5搭载的华为快充技术,5分钟就能充够跑200公里,喝杯咖啡的功夫就满血复活。

养车成本是新能源的杀手锏。燃油车现在95号汽油8块多一升,中型SUV百公里油耗普遍在8-10个,算下来每公里成本6毛多。

电车呢?即便按商业充电桩1.5元一度电计算,百公里电耗20度,每公里成本才3毛钱,比燃油车省了一半还多。

家用充电桩就更便宜了,晚上谷电时段4毛钱一度,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钱。

还没算保养费用,燃油车小保动辄上千块,电车保养一次几百块就够了。一年下来,光养车费用就能省个几万块。

智能化配置是新能源的"降维打击"。现在的年轻人买车,除了看颜值和空间,最关心的就是智能化程度。传统燃油车的车机系统,说实话就是个"大号收音机",导航卡顿、语音识别率低、功能单一。

新能源车不一样,理想L7搭载的车机系统,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你说"我想听周杰伦的歌",立马就能播放;说"打开座椅加热",秒响应不带犹豫的。问界M5华为鸿蒙车机系统,手机、车机无缝连接,微信、抖音、王者荣耀都能在车上玩。智能驾驶辅助燃油车望尘莫及的,自动泊车、变道辅助、高速巡航,新手司机都能开得稳稳当当。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层面的推动也不容小觑。2025年国七排放标准提前实施,燃油车研发成本直线上升,平均每款车型的环保投入增加了以上。车企不是慈善家,成本增加必然转嫁给消费者,燃油车价格优势越来越小。同时,各地新能源购车补贴虽然退坡,但使用环节的优惠依然给力,免购置税、不限行、停车费减免,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销量榜就是最直白的"民意调查",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新能源中型SUV这次真的"支棱"起来了。这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推动、消费习惯改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能源凭啥能"碾压"燃油车?技术才是硬底气

总有人质疑:"销量高就代表产品好?燃油车技术不是更成熟吗?"

咱就拿具体车型来掰扯掰扯,用事实说话。

燃油车的问题现在越来越明显。拿大众探岳来说,车搭载的2.0T发动机,技术确实不错,但架不住现在的使用环境越来越苛刻。市区拥堵路况下,油耗轻松上9个,一脚油门下去,钱包就肉疼。要命的是车机系统,大众那套MIB3系统,说是智能,实际上就是个"半吊子"。

导航经常卡顿,语音识别率低得吓人,连个CarPlay都要选装,在2025年简直就是"反人类"设计。

汉兰达的情况稍微好一点,毕竟有混动版本,市区油耗能控制在6.5个左右。但智能化配置真的是"十年前的水平",那个8英寸中控屏幕,分辨率低得像素马赛克,操作逻辑也很反人类。气人的是,连个无线充电都没有,手机充电还得插线,体验能把强迫症患者逼疯。

再看新能源阵营的表现,简直就是另一个次元的产品。理想L7的增程式混动系统,长途巡航油耗才5.8个,市区纯电模式下几乎零油耗,续航焦虑?根本不存在的。车机系统吊打传统燃油车,15.7英寸2K分辨率大屏,操作流畅度堪比iPad,语音助手"理想同学"的识别准确率超过,你随口一句"我有点冷",它就知道要调高空调温度。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问界M5就厉害了,华为ADS 2.0智能驾驶系统,城区NC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全国45个城市,高速公路自动变道、进出匝道、处理加塞车辆,AI反应速度比人类快3倍。前几天我朋友开着M5从北京到上海,全程1200公里,有900公里都是智驾状态,到了目的地一点都不累。体验,燃油车给再多钱都买不到。

智能座舱的差距是天壤之别。新能源车的车载娱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听个音乐、看个导航那么简单了。理想L7车载KTV功能,车内K歌音质堪比专业KTV;游戏娱乐系统,等人的时候可以玩王者荣耀、看爱奇艺,车子瞬间变成移动的娱乐中心。

问界M5搭载的华为鸿蒙系统,与华为手机生态无缝连接,手机上的APP可以在车机上使用,微信视频通话、办公文档编辑,车里就能搞定。

新能源车在核心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弯道超车"。电动机的响应速度比内燃机快10倍以上,理想L7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只需要5.3秒,成绩放在燃油车阵营,至少得是3.0T V6发动机才能达到。而且电机的扭矩输出特性适合城市驾驶,起步就是峰值扭矩,红绿灯起步谁都追不上。

电池技术的进步翻天覆地。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已经超过3000次,按照每周充电2次计算,能用30年都不带怕的。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300Wh/kg以上,同样体积的电池包,续航里程比5年前增加了。最新的固态电池技术,预计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能达到500Wh/kg,到时候1000公里续航的电车就不是梦了。

说白了,新能源车不是"催生的畸形儿",而是在技术革新、用户体验、使用成本等方面全面碾压燃油车的"下一代产品"。

燃油车引以为傲的"成熟技术",在新能源的全面进化面前,越来越像"上一个时代的遗物"了。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从销量榜看车市变天,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

销量榜单一出来,车圈立马分成两派。一派说"燃油车要完蛋了",另一派说"只是短期现象"。我觉得都有点极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车市的天已经变了,而且变化是不可逆的。

车企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

以前大众、丰田传统巨头,对新能源车是什么态度?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觉得电车就是个"玩具",成不了气候。现在呢?态度180度大转弯。大众集团2025年的研发预算,一半以上砸向了新能源和智能化,ID.系列今年要推5款新车,从紧凑型到中大型全覆盖。

丰田狠,bZ系列在华投产后,价格砍了10万,从30万降到20万,是要跟国产新能源"肉搏"的节奏啊。

连奔驰宝马豪华品牌都坐不住了。奔驰EQS、宝马iX,原来都是"试水之作",现在变成了"救命稻草"。奔驰中国区负责人公开表示,2026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要占到总销量的以上。宝马激进,计划2030年停售燃油车,全面转向电动化。"老牌贵族"都开始"革自己的命"了,燃油车的"黄昏"还远吗?

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明显。90后、00后已经成为购车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跟70后、80后完全不一样。以前买车看的是品牌、发动机、变速箱,现在看的是智能化程度、语音识别、自动驾驶。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中汽研的调研数据显示,30岁以下消费者中,把"智能化配置"列为购车决策的前三位因素,超过了"品牌知名度"和"保值率"。

群年轻人对传统品牌的"崇拜"正在消失。以前提起BBA(奔驰宝马奥迪),那是身份的象征,现在年轻人愿意选择"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新势力品牌懂年轻人的需求,产品贴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开着理想L7,车里放着周杰伦的歌,语音控制空调温度,科技感是开着汉兰达体验不到的。

产业链的变化根本性的。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优势,已经到了"降维打击"的程度。电池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全球超过的市场份额,成本比日韩产品低以上。

电机电控技术,汇川技术、英威腾等企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智能化芯片,华为海思、地平线等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实现突破,性能不输国外产品,价格却便宜一大截。

反观传统燃油车产业链,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欧美日手里。发动机的ECU芯片,博世、电装垄断市场;变速箱技术,采埃孚、爱信说了算;就连一个小小的涡轮增压器,霍尼韦尔、博格华纳也能卡你脖子。成本降不下来,技术受制于人,价格战怎么打得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新能源车?

导向也在加速变化。双积分越来越严格,2025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到,2026年进一步提升到。燃油车企要么大量生产新能源车赚取积分,要么花钱购买积分,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推高燃油车成本。

碳中和目标倒逼下,各地限行只会越来越严,燃油车的使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国际市场的风向也在变。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已成定局,挪威2025年就要实现新车销售全面电动化。就连石油大国沙特,都在大力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

全球汽车工业的转型浪潮,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所以,新能源中型SUV的"上位"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技术进步、成本优势、推动、消费习惯变化、产业链重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不是"爆火"的炒作。燃油车不会立刻消失,但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正在到来。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网友灵魂拷问:现在买车,燃油还是新能源?

销量榜一出,车友群里炸开了锅,各种灵魂拷问接踵而来。作为一个在汽车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司机",我挑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给大家掰扯掰扯。

"预算25万,探岳和理想L7怎么选?"

问题问的人最多。确实,俩车价格差不多,但定位完全不同。探岳是传统德系中型SUV的代表,底盘调校、做工工艺确实有一套,开起来那种厚重感是理想L7比不了的。

但问题是,探岳的短板也很明显:油耗高、车机烂、智能化配置少得可怜。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家里又没有充电条件,而且对智能化不太感冒,探岳还是能考虑的。不过得有个心理准备,保值率肯定不如以前了,三年后卖车可能要亏不少钱。

理想L7就不一样了,增程式混动系统既解决了续航焦虑,又能享受纯电驾驶的平顺性。市区代步几乎不用油,长途出行也不怕没电。智能化配置碾压探岳,语音控制、智能驾驶、车载娱乐,样样都比燃油车强。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里开车,家里有充电条件,而且喜欢科技感,理想L7闭眼选就行了。

长期使用成本绝对比探岳低,三年省下的油钱和保养费用,就够抵消购车价格差了。

"新能源车保值率低,是不是坑?"

担心不无道理。前几年的新能源车,确实存在保值率偏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技术迭代太快,产品新换代频繁。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理想L7的三年保值率能达到左右,问界M5也差不多水平,跟同级别燃油车相比,差距已经不大了。

而且很多车企都推出了"保值回购",三年内按约定价格回购,基本消除了保值率风险。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保值率概念本身就在变化。以前买车是资产投资,现在是消费升级。年轻人换车频率越来越快,平均3-5年就换新车,保值率的重要性在下降。

反而是使用成本、驾驶体验、智能化程度日常感知强的因素,越来越受重视。

"汉兰达、探岳会不会降价救市?"

肯定会的!销量下滑影响利润和市场份额,车企不可能坐以待毙。大众已经开始动作了,探岳的终端优惠从之前的1万多增加到3万左右,顶配车型甚至有5万的让利空间。

丰田也不例外,汉兰达的官方指导价虽然没动,但4S店的优惠力度明显增大,还推出了各种金融和置换补贴。

但降价空间是有限的。燃油车的制造成本摆在那里,发动机、变速箱、排放控制系统,哪一样都是硬成本,不像电车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大幅降低电池成本。预计汉兰达、探岳类车型,最多能降5-8万,再多就要亏本了。

想捡漏的朋友,可以关注年底的冲量促销期,那时候优惠力度会大一些。

"新能源车冬天续航缩水严重,北方能买吗?"

问题确实存在,但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以前的电池技术,冬天续航衰减能达到,现在好多了。磷酸铁锂电池配备热管理系统后,冬天续航衰减控制在左右,三元锂电池甚至能控制在以内。

而且现在的车都有预热功能,提前10分钟启动,电池温度调节到最佳状态,续航基本不受影响。

北方用户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国家电网在东北、华北地区的充电桩覆盖率达到以上,基本不用担心充电问题。而且北方用户普遍有停车位,安装家用充电桩方便,成本也低。

"增程式和纯电动怎么选?"

要看你的使用场景。如果家里是唯一用车,经常跑长途,增程式合适,既有电车的驾驶体验,又没有续航焦虑。理想L7、问界M5都是很好的选择。

从销量榜看车市,补能不慌了、养车便宜了、智能香哭了。新能源“上位”是偶然吗?-有驾

如果主要在城市代步,家里还有其他车,纯电动划算,用车成本低,驾驶体验也纯粹。蔚来ES6、小鹏G9都值得考虑。

看完问题,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新能源车在技术成熟度、使用成本、智能化体验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越燃油车。选择燃油车的理由越来越少,是习惯和情怀在作祟。

结语

9月份销量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面貌。

新能源中型SUV从"配角"变"主角",不是偶然的逆袭,而是必然的趋势。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换,不亚于当年从马车到汽车的跨越。过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但方向已经不可逆转。早认清趋势的人,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固守老观念的人,可能会错过一波升级换代的机会。

如果你热爱科技、追求效率、在意使用成本,新能源车是不二选择,闭眼买就行。如果你习惯了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对新技术有顾虑,选择燃油车也没问题,但尽量挑选那些技术相对先进的车型,比如带混动系统的汉兰达、搭载最新发动机的探岳,至少在技术淘汰潮中能多坚持几年。

记住一句话:买车不是跟风,而是要看清趋势、结合需求、理性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