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

2025年9月30日,山东威海的李先生光着脚冲出家门,只为拦住一辆正在自己滑行的汽车。监控画面里,他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手机未亮、钥匙远在屋内的状态下,突然启动、松刹、前行——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在普通家庭门口的一幕。

一辆停稳挂P挡的智能汽车,在车主完全无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行驶,险些撞上邻居车辆。小米客服回应称“可能是误触App”,但监控显示手机从未被拿起,启动流程需三重验证,所谓“误触”几乎不可能成立。更令人不安的是,无感钥匙已远离车辆超过5米,按设计应自动断电闭锁,可系统却反向激活。这不是故障,是逻辑的崩塌。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这起事件之所以刺痛公众神经,不在于小米一家的回应迟缓,而在于它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集体隐忧:我们交给算法的,不只是便利,还有性命。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国家早已为智能网联汽车立下规矩。2024年发布的《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等三项强制性国标,明确要求远程控制功能必须具备双向加密认证、身份验证与异常行为阻断机制。2025年5月起实施的《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项目和方法》,更规定车辆在无合法钥匙信号时不得解除行驶限制。小米SU7若真在无钥匙、无操作下启动,已涉嫌突破安全底线。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这不是孤例。2025年5月,哪吒、吉利银河接连爆发App大规模宕机,车主被锁车外;深圳更有一起“远程劫车”案,前车主通过未解绑账号在高速上强制熄火,被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刑四年。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智能汽车的“钥匙”不仅是物理的,更是数据的;一旦系统失守,失控的不只是车轮,还有安全的底线。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厂商习惯将异常归为“误触”“信号干扰”,却拒绝提供完整数据。小米至今未公开车辆启动时的后台日志,4S店也仅称“未发现硬件故障”——可问题恰恰可能出在软件逻辑与系统判断上。当企业用“可能是”搪塞,用沉默应对质疑,消费者便只能以视频自证清白。这不是维权,是自救。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智能汽车不该是黑箱。每一辆上路的车,都应具备可追溯的事件记录系统,如同飞机的“黑匣子”。国家即将实施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标准,正是为此而来。但标准若不能倒逼企业透明响应,技术进步只会加剧权力不对等。

车轮上的生命,不能靠厂商一句“系统正常”来担保。我们有权知道:是谁发出了启动指令?系统为何放行?漏洞是否已被修复?在真相浮现前,每一次远程启动,都是对信任的透支。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别让便利吞噬安全-有驾

当汽车开始自己做决定,人类必须先夺回知情权。否则,下一次滑行的,或许就不再只是停在家门口的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